德華寓居乃余舊宅感而次韻
聞君移住柳灣前,
憶我幽棲十二年。
臨水條桑猶沃若,
當軒修竹已蒼然。
河陽客散傳遺墨,
綿上人來換舊煙。
勘破浮生真傳舍,
不須華表問飛仙。
聞君移住柳灣前,
憶我幽棲十二年。
臨水條桑猶沃若,
當軒修竹已蒼然。
河陽客散傳遺墨,
綿上人來換舊煙。
勘破浮生真傳舍,
不須華表問飛仙。
聽說您搬到了柳灣前居住,回憶我曾在此幽靜生活了十二年。靠近水邊的桑樹枝葉依然茂盛,面對軒窗的修長竹子已變得蒼勁。河陽的賓客散去留下了墨跡,綿上的人到來更換了舊日的煙火。看破了人生不過是暫時的客舍,不必對著華表詢問飛升的仙人。
幽棲:指隱居或幽靜的居住生活。
沃若:《詩經·衛風·氓》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此處形容桑樹枝葉茂盛潤澤的樣子。
蒼然:深青色,此處形容竹子歷經歲月后蒼老而挺拔的狀態。
傳舍:古代供行人暫居的客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此處比喻人生如短暫寄居。
華表:古代設在宮殿、陵墓等建筑前的石柱,常與仙人傳說相關,如《搜神后記》“丁令威化鶴歸,集城門華表柱”。
此詩或為詩人見友人(德華)搬入自己曾居住十二年的舊宅后所作。詩人由舊宅易主引發感慨,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人生聚散、時光流逝的感悟。
全詩以舊宅變遷為線索,通過景物描寫與典故運用,由對舊居的追憶轉向對人生本質的思考,體現了詩人對浮生若寄的豁達態度,語言質樸而意蘊深遠。
文子文孫復故家,周宣漢武未全遐。髡頭幾輩同崩角,秉鉞何人獨樹牙。
三年四度過雞鳴,我仆徘徊馬倦登。寂寞柴門空有舍,蕭條山寺靜無僧。殘花濺淚千程別,啼鳥傷心百感生。今古興亡都莫問,穹廬高臥醉騰騰。
一踏江南地,歡如釋重負。籃輿入寒山,云物明可睹。蒼鱗飄修髯,蔥翠引余步。試問雨雪無,此中未寒冱。攝衣上層巔,風恬得春煦。金焦時出沒,對時若牙互。空江卷波濤,遙聞勢彌怒。其陽列眾山,雄秀競奔注。瞿生抱微疴,犖確行不顧。語我平生游,必躋最高處。不然隔培肸,茫然墮云霧。此語絕可思,頗愜游觀趣。及當未衰年,從子窮山路。
夢入零陵見舊丘,忽聞瑤瑟不勝愁。覺來一片空山雨,散落瀟湘萬葉秋。
松風剪剪過高盧,擁席烹茶良夜初。琪樹難遮千嶺月,清談絕勝十年書。山居淡遠身能寄,星渚披離仙弗如。話到宵深渾未覺,漫由清露濕衿裾。
圓網才虧補又完,幾回費力繞檐端。只愁明日風和雨,未信當空住得安。
故人別我去,空齋久懸榻。何為穹鑲間,人生少歡合。見此盆中花,問之不能答。延首望層空,長風起蕭颯。何日能重來,金門同獻納。
老子來無一把茅,居然得此好洼坳。開塘謹避蛟龍窟,伐樹須存烏鵲巢。頭白西來不買田,時時卻費買山錢。一丘一壑吾歸矣,待得田多是幾年。男兒三十氣吞牛,漏盡鐘鳴走未休。不問征西并處士,山中一樣土饅頭。
天上霜臺聳百尋,諸郎不為簿書禁。遙知閒倚東廊柱,看盡楊花過綠陰。天上故人頻寄語,江南倦客只吟詩。梨花開盡東廊雪,又過梅黃杏熟時。
春城送別已斜陽,花發官亭酒正香。遠騎青山江上路,新鶯細柳禁中墻。疏星北闕趨朝早,澹月南宮聽漏長。誰謂賈生年最少,猶能陳策輔君王。
不入襄陽府,秋山每自來。那知楚峰上,還共菊花杯。帽落層云迥,風生萬壑開。卻思羊叔子,峴首獨悲哀。
文律誰誇翰墨場,爭傳驢券紙三張。楚人不惜千金價,錯認山雞是鳳凰。
良玉堪瑚璉,宏材中棟梁。云衢淹素志,旅夢熟黃粱。書閣蕓香散,吟壇草色荒。賢孫高擢第,應是慶源長。
遲日端居亦鮮歡,人情蹙蹙太無端。農乎失業爭投耒,士也憂時愿解冠。見說趨朝誠孔亟,忍云藏野已粗安。天心佇望時來復,氣繞中都龍正蟠。
一別茫茫隔九京,夢中慷慨語如生。老猶奮筆排和議,病尚登陴募救兵。天奪偉人關氣數,時無好漢共功名。殘胡仍在王師老,寶劍雖埋憤未平。斯人古少況于今,每恨諸賢識未深。朝給賻錢方掩骨,家無馀帛可為衾。向來夫子真知己,近世門生喜負心。惟有天涯華發掾,獨揮衰涕望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