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答李孟宣
三年蹤跡太支離,
水轉花逢偶在斯。
自古孫陽輕駿骨,
不為混沌畫蛾眉。
南園新記吾知免,
東閣前恩淚尚垂。
自笑平生如意少,
已曾孤負度遼師。
三年蹤跡太支離,
水轉花逢偶在斯。
自古孫陽輕駿骨,
不為混沌畫蛾眉。
南園新記吾知免,
東閣前恩淚尚垂。
自笑平生如意少,
已曾孤負度遼師。
三年間行蹤太過漂泊離散,如水流花謝般偶然在此相遇。自古以來伯樂輕視駿馬之骨(不重人才),不愿為混沌之人描繪蛾眉(不迎合世俗)。南園新的記載我已知可避免,東閣舊日的恩情仍讓我淚垂。自嘲一生如意事太少,早已辜負了度遼將軍的期望。
支離:分散、漂泊,形容行蹤不定。
孫陽:即伯樂,古代善相馬者,此處代指識才之人。
駿骨:駿馬的骨頭,典出《戰國策》郭隗說燕昭王以千金買駿骨求賢,此處反用,指人才未被重視。
混沌:典出《莊子·應帝王》,中央之帝混沌無七竅,喻質樸無華之人。
蛾眉:女子細長的眉毛,喻指美好的事物或賢能之士。
東閣:漢公孫弘為相時開東閣延攬賢士,此處借指過去受恩的場所或經歷。
度遼師:東漢設度遼將軍(如吳漢等),此處借指有恩于己的長輩或上司。
此詩為作者次韻回應李孟宣贈詩之作。結合“三年蹤跡”“東閣前恩”等句推測,作者或經歷三年漂泊,期間未獲識拔,故借詩酬答,回顧際遇,抒發懷才不遇與念舊之情。
詩以“支離”行蹤起筆,借“孫陽輕駿骨”等典故暗喻不遇之悲,“東閣前恩”直訴舊情難忘,末句自嘲“如意少”“負度遼師”,層層遞進,將漂泊、失意、念舊的復雜心緒熔鑄于筆端,情感真摯,用典精當,是酬贈詩中感慨深沉之作。
勝地留佳賞,樓臺亦壯哉。
群峰連海岱,真境接蓬萊。
捲幔清輝入,憑欄爽氣來。
虛明澄霽景,瀟灑軼浮埃。
賦為登臨作,懷因眺望開。
丹巖明向席,空翠落銜杯。
井干多陳跡,齊云半綠苔。
多君清致在,何日共徘徊。
倘得代父死,誠非愛妾身。
不圖君聘妾,向道有嚴親。
筆底荷花水面浮,
纖毫造化奪工夫。
為誰畫出生綃上,
泰華山頭玉井圖。
錦衣蓛簌羽林兒,捲起風沙日暗吹。
內令忽傳觀較射,角弓羽箭紛紜馳。
葳蕤八駿驟排到,帳殿橫開間西照。
由基神術是重瞳,鵠對弦鳴應風哨。
百發曾無一矢虛,九夷駭視咸欷歔。
小臣忝廁儒臣列,但操弱翰承明廬。
豈知文治有武備,騎射復見風雷驅。
安不忘危遵往古,圣王焉肯耽安居。
璧月寒生暈,銀河凍欲冰。穩坐藍輿酒半醒。登。漁舟紅蓼汀。樵樓暝。冬冬初起更。
窗紙風偏透,衾裯冷不勝。欹枕挑燈詩又成。聽。更鼓最無憑。同云暝。檐花滴到明。
不露風骨句,
未語先分付。
進步口喃喃,
知君大罔措。
曉登快閣 其一
庭中但覺木搖落,
江上始知秋氣高。
不待月明飛鏡夜,
此時自可數秋毫。
指日揚帆過碧灘,
南湖分水更回看。
卻憐昨夜深秋雨,
添得人間幾度寒?
秋江平,秋月明,孤舟獨夜萬里情。
萬里情,相思遠,人不見兮淚滿眼。
十月旬將及,一年秋始殘。自憐柴榻穩,未覺布袍單。骯臟從吾拙,尋常應俗難。古今成俯仰,時復有馀歡。
三日雨不絕,山中天所留。泉聲琴筑和,樹色碧蒼稠。言話須誰共,簡編良我儔。澄然神觀寂,無處起窮愁。
五岳嵯峨秋色新,修然高閣出風塵。
孤鴻日杳中原路,濁酒天全傲吏真。
落帽誰容趨府客,佩萸偏憶住山人。
青云欲借盧敖杖,莫笑支離一病身。
江面深沉帶地流,
清風爽氣入層樓。
倚欄卻認登浮玉,
平看滄溟萬里秋。
擊楫渡淮水,晴波漾綠蘋。
估帆低落日,津鼓急行人。
地僻承凋?,時艱賴拊循。
近來風俗改,牛犢滿村屯。
心迢迢。路迢迢。
萬木經霜色漸凋。秋容如畫描。
卯時潮。酉時潮。
不見歸帆傍小橋。愁魂銷未銷。
昔讀《梁鴻傳》,今渡梁鴻溪。
暝色到孤艇,四顧煙凄迷。
人生無去住,一葦聽東西。
安得盈尺地,結茅來同棲。
山頭第二泉,《圖經》吾能稽。
飲行可送老,臨風生馀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