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洪佑臣給諫即題所著龍岡集 其三
山自蛾眉連大別,江從夾漢溯青神。
宅臨巴水憐才子,村赴荊門產美人。
亡國樓臺哀楚些,名家蘭芷競芳春。
莫辭接跡先賢傳,試屑龍岡玉作塵。
山自蛾眉連大別,江從夾漢溯青神。
宅臨巴水憐才子,村赴荊門產美人。
亡國樓臺哀楚些,名家蘭芷競芳春。
莫辭接跡先賢傳,試屑龍岡玉作塵。
山巒從峨眉山連綿延伸至大別山,江水自夾漢逆流而上直抵青神。宅院臨靠巴水,令人憐惜此處的才子;村莊通向荊門,素來盛產美麗佳人。亡國的樓臺間回蕩著楚地哀婉的歌吟,名家的蘭芷在春日里競吐芬芳。莫要推辭延續先賢的文脈傳統,且看《龍岡集》如玉石碎塵般流傳后世。
次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與用韻順序。
蛾眉:即峨眉山,位于四川;大別:大別山,橫跨鄂豫皖三省。
夾漢:指夾江與漢水交匯處;青神:古縣名,今四川眉山市青神縣。
巴水:指巴江,流經四川東北部;荊門:地名,今湖北荊門市。
楚些(suò):楚地歌謠的尾聲語氣詞,此處代指楚地哀歌。
蘭芷:蘭草與白芷,喻指才德出眾之人;龍岡:洪佑臣著作《龍岡集》代稱。
玉作塵:以玉石碎為塵屑喻指著作流傳,融入文化脈絡。
此詩為作者與洪佑臣(任給諫官職)唱和之作,系次韻其詩并題于《龍岡集》。創作背景當與洪佑臣編纂文集、二人交游相關,反映清代文人以詩會友、推崇文脈傳承的文壇風氣。
全詩以地理人文為引,贊賞洪佑臣才學,借'楚些''蘭芷'等典故凸顯其著作的文化意義,尾聯'接跡先賢''玉作塵'更點明對《龍岡集》傳承價值的肯定,是清代文人唱和詩中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的佳作。
春花開遍大江頭,
花落江邊片片浮。
蕩送繁華波面去,
枝頭誰解惜春愁。
老屋青山下,
孤舟淺水邊。
黃昏魚飯飽,
榻卻矮篷眠。
物換星移,春來秋去,荏苒光陰流轉。白露丹楓,青霜落木,又是江空歲晚。靜里娛情,閑中遣興,惟有酒杯詩卷。愛吾廬、城市山林,真覺地偏心遠。
念區區、一介寒生,躬逢堯舜,千古升平重見。玉殿宣麻,黃扉掌制,紫塞手提龍劍。仁壽宮中,謹身殿上,圣主親曾錫宴。到而今、追想當年,福分也應非淺。
正是秋風客思孤,
不期方駕到荒衢。
花前月白難逢醉,
堂外山青可待呼。
養拙林園歸澹泊,
放狂毫墨迥臨摹。
溪橋去后知何似,
長笑還看二妙圖。
酒盡沙頭淚滿裾,
臨當別去更躊躇。
都忘我為儒冠誤,
更囑還家課子書。
入山不見人
古樹如人立
偶逢行腳僧
圓頂頂尖笠
虛名誤入蓬瀛選,
侍講常依日月邊。
云拂翠華開寶扇,
香飄御幾展緗編。
昌期景運逢千載,
周誥虞謨達九天。
遙憶秋來炎暑退,
定開春殿御經筵。
憐影盟魂護亂離,
善根慧業總成癡。
十年家國傷心史,
留證巫陽下視時。
華風先試老茶牙,
煖破蒼苔著一花。
淺淺石泉都凍了,
不容疏影浸橫斜。
拋梭花底自怡情,
穿盡機來不有聲。
奪得天孫真妙處,
肯教云錦與相成。
習靜居林下,柴門晝不開。
偶聞屐齒響,或有故人來。
耳順泉過石,心清露入杯。
未知云影外,秋雁一聲回。
孤錫何天不可飛,遙知到處足歸依。
愿攜半面新神鑒,來照三山舊帝畿。
風火大千生佛淚,水云百匝雨花霏。
瓣香拈起人皆仰,白月長邊一色輝。
西湖憶,二憶憶山家。泉水新沾柴火氣,毳塵初上味還差。開盞看春芽。
明前細,可比雨前佳。龍井獅峰名色好,不如來啜本山茶。幾碗夕陽斜。
士能優即學,豈必為貧驅。
翁有三珠樹,兄如千里駒。
敏知才脫穎,慈是德充符。
鹽戶彫殘甚,殷勤為掖扶。
灶戶年年減,苛征可奈何。
給符催起火,輸賦仰晴波。
民困官誰察,兄賢政必和。
雖云綱有本,久例剋除多。
春江二月柳如絲,
帶雨籠煙曉日遲。
欲折一枝寄行客,
沿堤難見向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