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江道中
一自別湘水,大溶還小溶。
有村皆隔竹,無徑不由松。
云積嶺頭澗,日沈山外峰。
中華知己遠,時與峒苗逢。
一自別湘水,大溶還小溶。
有村皆隔竹,無徑不由松。
云積嶺頭澗,日沈山外峰。
中華知己遠,時與峒苗逢。
自從告別了湘水,便從大溶江來到小溶江。每個村莊都隔著竹林,每條小路都掩映在松間。云朵積聚在嶺頭的山澗,夕陽沉入山外的山峰。遠方難覓中原的知己,一路上不時與峒苗族人相逢。
一自:自從。
溶:指溶江,分大溶江和小溶江。
由:經過。
沈:同“沉”。
中華:指中原地區。
峒苗:指苗族的一個分支,峒是苗族聚居的村落。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內容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前往或離開廣西等地的途中,經過溶江時寫下此詩。當時他身處偏遠之地,遠離中原熟悉的環境,因而產生孤獨之感。
這首詩描繪了溶江道中的所見所感,以景襯情,表達了詩人的孤寂和對知己的思念。詩風質樸,意境清幽,展現了詩人旅途的獨特體驗,在描繪偏遠地區風光的詩作中有一定特色。
邦本古攸重,民天辭匪夸。
詎能皆辟谷,漫道獨餐霞。
一笑為良繭,力耕無賣花。
信知豳七月,于耜起周家。
吾家舍西多此梅,白玉花綴棠棣枝。
冒寒糝糝已蘊玉,自開及謝酒屢持。
羈棲臨安三換歲,向來一醉知無期。
君家此花富冰艷,舉觴折贈如云披。
欣然拱眎不暇揖,坐想故隠增依依。
只今匏系未歸去,俗鞅吏網相驅馳。
就公看花仍摘實,信美我語如觀頤。
祇應兩庵有歸夢,夢到花下奚復疑。
聞說頻頻黨,深遵秩秩猷。
題評歸月旦,裁鑒比陽秋。
賦謝雕蟲手,詩通美盼眸。
看君多直諒,端似漢朱游。
落落賀吏部,蕭蕭湖海姿。
好山應自適,短棹得回遲。
花發庭中檻,香傳舍外籬。
相思梅已謝,無處問歸期。
眩瞀知陰久,茶甌不厭濃。
第憂沉稼穡,寧問浸芙蓉。
天闊翻盆雨,云昏淡墨峰。
長安鼎烹者,列坐正撞鐘。
有所思,藐何許。乃在洞庭之陽,瀟湘之浦。
我欲訪之限重阻。水有吞舟之巨魚兮,山有食人之猛虎。
有所思,藐何許,沉沉靜夜愁風雨。
駕文螭兮翔九天,天路遠兮中道還。邈故國兮懷所安,心耿耿兮循江干。
紉秋蘭以為裳兮,采杞菊以為餐。望佳人之不來兮,暗修途之莫前。
瞰江流之無垠兮,仰蒼蒼而漫漫。想荊門之遐阻兮,壽春杳隔于大淵。
痛靈修之獨處兮,誰復與之寤言。氣填膺以拂鬰兮,淚承睫而漣漣。
悼已往之修系兮,欲易道而改轅。顧和璧之三獻兮,冀識者之一觀。
阻風雨之慘慘兮,而夜不得明。哀時運之若此兮,余又何默默于久生。
寧懷沙抱石以自沉兮,庶赍志而下信。雖世人之不吾悲兮,吾容能不悲夫若人。
吾愿托夷齊以為紹介兮,修請謁于黃虞。吊巫咸于帝閽兮,友陽侯于子胥。
幾江神之不我瀆兮,吾容委質于淵魚。已乎已乎,其靈修終不得而見乎。
不裘而暖得橫披,絕叫西昆不復詩。
聳入山容成紫障,暖回玉糝綴繁枝。
從知公有青云士,聊欲文成黃絹辭。
但得錦囊風月在,胸中佳處未妨癡。
文才久合步蟾宮,未肯爭摶九萬風。
賸欲論詩宗典樂,故應憐我隸司空。
高山宛在綠琴里,白發從多清鏡中。
要識起予真賞意,圣門千古望龜蒙。
欲濯冠纓塵垢侵,梁亭橫占一源深。
碧紗演漾蒼魚色,黛白因依翠木陰。
疏沼豈惟三鳳飲,買山初聽一龍吟。
請君莫惜來游屢,耆舊風流尚可尋。
殊方令節也堪憐,可詠江涵雁影篇。
買得紫萸虛市里,種成黃菊小池邊。
相逢便是華胥國,一醉寧慚玳瑁筵。
何必登臨追舊俗,南山秋氣自超然。
柴桑風度極清真,地位當齊古逸民。
不為兒曹營飽暖,聊將詩句寫經綸。
喜君自得超遙趣,與世相忘寂寞濱。
正欲細論嗟遽別,空慙祖謝響然臻。
我生飽艱苦,初年心已衰。況今七十化,形憊聊支持。
頭童漸不束,齒敗余墻圍。發落尚爾爾,齒豁良依依。
魚蟹強剝啄,梨栗亦空施。豈惟意倦怠,咀嚙徒攢眉。
老妻諳其苦,飯顆必若糜。佐以推飯物,批抹煩刀揮。
不知更十年,此身何可支。昔聞張蒼老,相國力乃疲。
金盤厭羔膩,玉乳環蛾眉。至真瀹元精,芳潤充豐肌。
閑出天下論,用為漢室奇。我今何有哉,豐悴理所宜。
不然舉此志,中有浩氣怡。外形以為得,彼美當虛辭。
白馬何翩翩,況復值神武。
逸足看夷猶,四蹄入風雨。
右盼空流沙,左歷無全虜。
中夜視房心,趣目翻霞舉。
朝飲昆侖池,夕秣龍川渚。
毛族空成群,斑駁亦何數。
神物不虛生,寄托遇明主。
所適無險難,要知同彼此。
歸來脫羈束,飽食芻與粟。
主人已封侯,安步驅華轂。
隴頭之水兮,不可以濺衣。
隴頭之云兮,不可以同歸。
事行役兮無已時。
無已時,千里萬里從旌旗。
風雨慘慘兮寒且饑,隴頭之水兮鳴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