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謝李寅之鄂渚見寄 其一
龍沙象徼各行役,漢樹江云頻寄詩。
政爾一天心不隔,其如兩地夢相思。
投簪得謝今無事,命駕尋盟會有時。
未愛鏡湖矜敕賜,更能宣室對神釐。
龍沙象徼各行役,漢樹江云頻寄詩。
政爾一天心不隔,其如兩地夢相思。
投簪得謝今無事,命駕尋盟會有時。
未愛鏡湖矜敕賜,更能宣室對神釐。
我們各自在龍沙、象徼這樣的邊遠之地奔波,你常在漢水邊的樹影、江中的云色里頻頻寄來詩作。雖然同處一片天空下心意相通未曾阻隔,可無奈兩地分隔只能在夢中彼此思念。我如今辭官歸隱已無瑣事煩擾,駕車赴約重續(xù)舊盟定有實現之時。我不羨慕賀知章得賜鏡湖的榮耀,更希望能像賈誼一樣在宣室應對神靈賜予的福佑。
龍沙象徼:龍沙,指塞外沙漠;象徼,南方邊遠之地,代指兩人各自任職或居留的偏遠地區(qū)。
投簪:古代官吏束發(fā)用簪,投簪即棄官,指辭官歸隱。
鏡湖矜敕賜:用賀知章典故,賀知章晚年求歸,唐玄宗賜鏡湖剡川一曲,此處指隱逸的恩榮。
宣室:漢代未央宮正殿,此處代指朝廷;神釐(xī),神靈所賜的福佑。
此詩為南宋李曾伯晚年次韻酬答友人李寅之從鄂渚(今武昌)寄來的詩作。當時李曾伯已辭官歸隱,友人遠寄詩章,觸發(fā)其對往日交游的回憶與對未來相聚的期待,同時暗含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及未忘國事的情懷。
全詩以酬答友人寄詩為線索,由空間分隔的行役之苦,寫到心靈相通的相思之切,再轉至辭官后閑居的從容與相約的期待,尾聯(lián)借典故升華,既見朋友情誼之深,亦顯詩人不戀隱逸、仍懷報國的磊落心志,是一首情感真摯、立意深遠的酬贈之作。
爾來魯泮新,
快睹戴席重。
下舂分尺光,
乃與此際逢。
柴門下馬日平低
葦席蓬窗壁乍泥
寒夜老翁看客慣
青錢問酒過村西
浮玉當年勝,
而今亦劫灰。
斜暉冷金碧,
水影夢樓臺。
北郭迎潮近,
西神挹秀來。
試尋皇甫句,
剔遍舊莓苔。
四坐且莫喧,愿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lián)。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飏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
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鳥聲已鳴春,
澗廬雪色深。
紛綸五經笥,
古人云鉥心。
心本理和順,
萬緣常逼侵。
莫作斷滅相,
明明去來今。
垂楊陰里橋紅。乍相逢。多謝溝邊流水柳邊風。
曾記得。春波綠。照驚鴻。一霎伯勞飛燕各西東。
千丈崖根芋火香
天上日輪正卓午
東土西乾無祖師
白頭老僧七十五
圖取玉顏酡甚。
多飲。
吹醒畏東風。
桃花要與爾相同。
紅么紅。
紅么紅。
小艇上時皆綠水,短筇到處即青山。二十四考中書令,不換先生半日閑。
聲名本自不關身,富貴元知與禍鄰。但恨平生閑不足,再來真作臥云人。
舟紆北渚輕風浪,
春入高城幾往還。
喬木眼中無故宅,
行人溪上問南灣。
沙堤竹長縈新水,
書屋花開帶遠山。
回首豐城馀劍氣,
中宵應出斗牛間。
世情如水與天違,
誰識春從岳麓歸。
袞袞源流知有自,
紛紛華鄂看相輝。
今人得似古時少,
我拙從教俗子非。
且倒一樽尋樂事,
奇章臺上晚風微。
路盤山徑轉霏微,
濕翠霜紅凈晚暉。
萬古東南天竺盛,
十年塵土賞心違。
鴛鴦殿后空題句,
南北峰頭且振衣。
此景欲吟吟未了,
落霞孤鶩又齊飛。
辭喧就寂與詩宜,
此意寧為俗子知?
暫作芙蓉依綠水,
會看花樹拓南籬。
不教墮落淩云氣,
別有商量話語時。
世事如棋無定著,
區(qū)區(qū)恐負故人期。
瑞雪靄芳辰,輕煙裊裊新。
青陽初應律,朱邸迥臨春。
就日披榮早,迎風解凍勻。
自憐衰朽質,噓咈藉洪鈞。
白羽橫空落未休,
一聲風露九江秋。
不知誰是愁中客,
夢斷天涯十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