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五首 其二
四坐且莫喧,愿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飏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
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四坐且莫喧,愿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飏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
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在座各位暫且不要喧嘩,請聽我唱一首歌。且說這銅制的香爐,高大的樣子如同南山。爐上的枝椏像松柏般挺拔,爐腳穩穩立在銅盤之上。雕刻的花紋各不相同,清晰的紋路彼此相連。誰能制作這樣的器物?只有公輸班和魯班。紅色的火焰在爐中燃燒,青色的煙霧在爐間飄揚。香氣隨風飄入您的懷中,在座眾人無不贊嘆。但這香風難以長久留存,只徒然讓蕙草的香氣消散。
崔嵬(cuī wéi):高大的樣子。
根據:根基,此處指香爐的底部與銅盤相連的部分。
離婁:原指視力極佳的人,此處形容雕刻的花紋清晰分明。
公輸與魯班:即公輸班(魯班),春秋時期著名工匠,被尊為木匠祖師。
然:通“燃”,燃燒。
飏(yáng):同“揚”,飄揚。
蕙草:一種香草,此處代指香爐散發的香氣。
此詩為漢代無名氏所作,屬“古詩”范疇。漢代樂府詩與民間歌謠興盛,常通過日常生活器物的描寫反映社會風貌與情感。詩中對銅爐工藝的贊美,或與漢代金屬鑄造技術的發展相關;而“香風難久居”的感慨,可能暗含時人對人生無常、美好易逝的普遍思考。
全詩以“銅爐”為核心,先極言其造型精巧、工藝高超(“崔嵬象南山”“公輸與魯班”),再寫燃香時的動人場景(“朱火然其中,青煙飏其間”),最后筆鋒一轉,以“香風難久居”的嘆惋收束,由物及情,主旨從贊美器物升華為對美好易逝的哲思,語言質樸而余韻悠長。
飛盡梅花重惜芳,仙房想像制新湯。猶疑清淺溪頭汲,石鼎煎來水亦香。
天家觀闕玉重重,逼入春皇一信風。生意無邊青欲動,微茫淡靄暖煙中。
拍手趁西風。驚起乖龍。青山綠水古今同。唯有一輪山上月,長照江中。一點落金鐘。渾似虛空。道人不住有云峰。但是人家清酒甕,行處相逢。
楚望迷千里,孤城草樹濃。憑臨點衣雨,容易落花風。人事年年改,風光處處同。未能忘出處,徙倚更書空。
青李扶疏禽自來,清真逸少手親栽。深紅淺紫從爭發,雪白鵝黃也斗開。
金彩煌煌般若花,高蟠層級巧堪誇。更添佛頂周遭種,成此良緣勝聚沙。
交友道日喪,伐木空遺音。因人樹榛杞,感物論素心。豈無桃李花,朝芳夕仍改。何如松樹枝,青青色長在。傾蓋白日晚,忘形霜霰深。庶其歲寒意,永矣諧南金。
香林侍云門,閱十八寒暑。剛把野狐涎,涴卻所衣褚。汝侍吾筆硯,我元無一語。乃以羊角峰,蘸竭東湖水。學本無止法,猶海深無底。斥鴳從卑飛,大鵬九萬里。
霏霏煙雨逐征篷,御李依然夢想中。豈是塞翁真失馬,笑看弋子慕冥鴻。還珠無復疑前史,積玉留將繼國風。今日傾都攀別意,可知名手繪難工。
皇清二百七十載,惟以早朝治天下。東周以降誰能及,文武成康此其亞。人存政舉更不論,家法百王自陵跨。我皇出狩雖在外,治術精研逮閒暇。一朝復辟貴有備,嘗膽臥薪無日夜。茍能求衣仍待旦,銳氣已足震華夏。墮慢邪僻期盡除,當使周宣避三舍。
虞卿本說客,著書自窮愁。馬遷下蠶室,史筆垂千秋。楚澤放靈均,漆圓餓莊周。伊人一何否,舉足罹愆尤。文章實大業,寧與富貴謀。峨峨金張第,七葉開王侯。一朝隨物化,榮耀同蜉蝣。
世味寧同酒味甘,野情不似宦情貪。乘舟遠遁誰如范?拍板高歌每羨藍。追狗僅能功第二,臥龍竟使國分三。英雄事業無涯苦,舉似高人一笑堪。
誰收將骨瘞西湖,已卜他年必沼吳。孤冢有人來下馬,六陵無樹可棲烏。廟堂短計慚嫠婦,宇宙惟公是丈夫。往事重觀如敗局,一龕燈火屬浮屠。
泉脈晴融太液池,內人初曉玉參差。東風認得農祥正,吹作豐年御制詩。
祖宗垂佑,亨會協重熙。德澤被烝黎。虔崇尊謚陳徽冊,藻衛列葳蕤。宸心致孝極孜孜。展禮詔臺司。祥煙瑞靄浮清廟,綿宇被純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