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者屢有改科舉之議,疊頤山見贈韻,簡溫慕柳同年金山書院
金繒局定厭儒巾,胡服群思逐后塵。
朝議頗聞圖改制,臺綱原不重埋輪。
四筵抵掌東坡鬼,一網驚心朔黨人。
幸有遺經吾道在,山林終老著書身。
金繒局定厭儒巾,胡服群思逐后塵。
朝議頗聞圖改制,臺綱原不重埋輪。
四筵抵掌東坡鬼,一網驚心朔黨人。
幸有遺經吾道在,山林終老著書身。
簽訂了用金銀絹帛求和的條約后,人們厭倦了儒者的裝扮,眾人都想追隨穿著胡服的潮流。常聽說朝廷商議著要進行改革制度,朝廷綱紀原本就不重視那些敢于直言進諫的人。在酒席上大家高談闊論如同蘇軾那樣的鬼魂,而革新派一網打盡的做法讓朔黨人驚心。幸好還有經典遺著讓我的道得以留存,我愿意在山林中終老,以著書度過一生。
金繒局定:指簽訂用金銀絹帛求和的條約。
儒巾:古代儒者所戴的一種頭巾,這里代指儒者。
胡服:指少數民族的服裝,這里可能象征新潮流或新制度。
朝議:朝廷上的議論。
臺綱:朝廷綱紀。
埋輪:東漢張綱埋車輪于洛陽都亭,彈劾權貴,后用“埋輪”指敢于直言進諫。
四筵抵掌:在酒席上高談闊論。
東坡鬼:蘇軾以善辯、豪放著稱,這里可能指像蘇軾那樣能言善談的人。
朔黨人:北宋哲宗元祐年間舊黨中的一個政治派別。
遺經: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
這首詩創作于當時有改革科舉之議的背景下。當時社會面臨變革,朝廷商議改制,新的思潮和制度沖擊著傳統的儒家文化和政治秩序。詩人可能對這種變革持有保留態度,看到社會風氣的變化和朝廷的一些做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社會變革的看法和自己堅守傳統道統的決心。其突出特點是運用典故和對比手法,使情感表達更加深沉。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在變革時期的心態和思考。
斜風細雨轉船頭,夜半波平帶月流。行到下菰城畔望,水晶宮闕是湖州。
海口潮初落,片帆秋正堪。斜陽飛鳥度,微雨斷云含。戀闕心馳北,留人風自南。一聲漁篴響,鳧雁起江潭。
蕭蕭短發不重新,老去何由復競辰。百世光陰消鐵研,半山風雨語銅人。病馀久看花成霧,醉里猶驚筆有神。浮世功名無念我,相期早致日邊身。
登壇拋卻釣魚竿,廟食難酬一飯恩。春老五陵佳氣歇,近來誰復念王孫。
死謫憐忠憫,生還喜子由。荒祠連舊宅,幾見海云秋。
五日陰云郁不開,千崖蕭瑟氣悲哉。祇憑客子青藜杖,拄到仙人白玉臺。萬里風摶天柱動,百靈濤涌雪山來。俱言石洞堪龍臥,不遣荊南駕鶴回。
汲泉吾自煮,蟹眼立旗槍。漫品閒滋味,清風滌俗腸。
黨人碑石聞已碎,何復驅車泣草萊。鶴禁還須資頗牧,鑾坡豈忍棄鄒枚。昭回日月懸清照,顛倒風霜老干才。此去應逢宣室召,蓁蕪吾道待君來。
尚書舊里說山前,松柏陰陰有墓田。何止鄉邦崇盛烈,吳人碑碣更林然。
想高情千古,誰得似、仲容賢。把山海遺音,寫歸玄璧,妙絕當年。清風竹林人去,被浮哇、迷卻性中天。不有黃臺公子,寧聞清廟朱弦。博山香底坐臞仙。幽興想飄然。笑裊裊繁聲,三生兒女,恩怨流連。回頭月明千里,正松風、巖壑和流泉。座上神游八表,知音不在言傳。
山對南明景益奇,軒因高敞望偏宜。倚窗好寄陶潛傲,留客須吟杜甫詩。隴月更圓誰共宿,碧云暮合爾同思。如何又向東林去,漏刻連花禮六時。
晉代有儒臣,當年富詞藻。立言寄青史,將以贊王道。遼落緬歲時,辛勤歷江島。且言風波倦,探涉豈為寶。不遇庾征西,云誰展懷抱。士貧乏知己,安得成所好。
向晚軒窗面面開,要貪空翠入詩來。乾坤俯仰斯文會,江漢風流不世才。燈下矢聲嚴細柳,云中煙火認蓬萊。主人意洽忘歸去,聽報更簽第一回。
亦知戛戛楚囚難,無柰天生一寸丹。鐵馬行鏖南地熱,赭衣坐擁北庭寒。朝餐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亡國大夫誰為傳,祇饒野史與人看。
鏡前窗下白梨花,恍見亭亭笑不遮。春景闌珊人亦懶,心旌蕩漾望終賒。高山路遠聲聲怨,院靜陽和日日斜。安得生成飛燕翼,輕身一掠入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