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登山同謁吳王祠
老樹凋殘盡,靈祠寂歷中。
古今時易改,幽顯意能通。
歲享屢登樂,俗追三讓風。
送迎人散后,日落亂山空。
老樹凋殘盡,靈祠寂歷中。
古今時易改,幽顯意能通。
歲享屢登樂,俗追三讓風。
送迎人散后,日落亂山空。
古老的樹木都已凋零殘敗,吳王祠在寂靜中默默佇立。古往今來,時間容易改變,陰陽兩界的心意卻能相通。每年祭祀都有豐收的喜樂,民間追慕著謙讓的風尚。送迎儀式結束人們散去后,夕陽西下,群山一片空寂。
寂歷:寂靜。
幽顯:指陰間和陽間。
歲享:每年的祭祀。
三讓風:指泰伯多次把王位讓給弟弟的謙讓之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內容推測,作者在八日登山時同眾人拜謁吳王祠,當時社會或許較為重視傳統祭祀和古風傳承,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時光變遷,同時肯定民間對古風的追慕。其特點是意境營造出色,情感表達含蓄。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文人的情感。
故國春濃懶縱觀,強尋幽境步蹣跚。
風酣蕙草清香煖,煙濕杏花紅粉寒。
但覺時光自催換,可憐人事幾悲酸。
百年未必長于夢,虛作邯鄲枕上看。
銅雀不得鏁二喬,春江亦夢攜西子。
此樓縹緲相風流,此恨纏綿在云水。
洞庭葉下愁湘君,不獨陽臺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夢境幻境皆成真。
黃州刺史清如鏡,水光山色心同瑩。
牧之出守到元之,誰解把詩聞萬乘。
圖成攜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陽城。
江頭莫指挽鄧處,離合古今同一情。
半落庭前葉,始知秋意新。
風嚴柳疏細,霜薄水清勻。
句里存佳景,詩中見古人。
一峰矜絕態,云外掩孤顰。
平生嘗嘆少陵詩,豈謂殘年盡見之。
共脫兵戈身偶在,各懷鄉國語尤悲。
又尋芳草春風路,猶聽孤舟夜雨時。
避地海山周萬里,此行無處寄相思。
放舟弄清泚,始覺南風清。白云認鄉樹,永念隨父兄。
一夢三十載,將老猶遠行。聊將鄭衛耳,一聽新蟬鳴。
空懷煙霞想,下及飛鴻征。多公久要誼,獻纻復班荊。
茅屋照野水,寒窗抱深明。相期脫覊網,豈肯縛簪嬰。
此生才一戲,萬物何營營。我行別良友,執袂中心怦。
公來貽新詩,折柳何多情。他時簪還盍,莫忘歲寒盟。
閣小寒宜遠,林荒晚帶風。
遙山秋色外,獨樹雨聲中。
念起三生異,心傷萬境同。
此邦非我里,隨意作流通。
危岫戴寶塔,亭亭起虛空。金鐸韻廣樂,日夜鏘天風。氣真逼云漢,興逸追鸞鴻。
嘉有三禪子,超曠棲禪宮。相追不憚遠,幽致惟我同。興盡歸一默,人逐歸云東。
平軒架絕壑,上與絕頂通。滄溟忽破碎,百川競朝宗。斜陽無遠近,山亂高低紅。
四表倏明晦,變化安可窮。夜深風雨來,陰氣夸驕雄。響劇百谷咽,靜若一氣融。
明發石路干,清韻生寒松。
山嵇交契自當年,重到同鄉各愴然。
百里山川清自舊,兩家子弟老于前。
疎梅開處數枝玉,小雨來時一段煙。
歲晚不調相會數,溪頭尚趁有歸船。
丹青有神藝,周郎獨能兼。
圖畫絕世人,真態不可添。
卻憐如畫者,相與落誰手。
想像猶可言,雨重春籠柳。
一性本為明,返為群物迷。境浄皆徑山,心清即苕溪。
啟扉迥臨湖,湖寬覺天低。花木春艷艷,松竹涼凄凄。
憑欄快神襟,永與塵事暌。歸船動菰蒲,興斷殘霞西。
浮煙暝自起,待得眾羽棲。貯空諸佛心,妙理何端倪。
乘流與遇坎,萬理皆筌蹄。聊陳淵明意,斧藻粲幽題。
豈有明月珠,祇照濁水泥。期我老中林,滅跡為圃畦。
況復大開士,賦詠自攀躋。禪深有根源,句圓無角圭。
乃知文字工,自與造化齊。
雉驕有擅澤,雞雄亦專棲。
乘人肆桀傲,未異雉與雞。
虛張盡客氣,不知墮危機。
雉驕或登俎,雞雄亦為犧。
嗟爾桀傲子,不戒將安之。
饑人嗜敗肉,渴者甘腐漿。
一為饑渴害,食飲俱失常。
況茲方寸間,邪欲紛難量。
微哉此心害,禍甚饑渴傷。
短褐沉潛不近名,只今長樂鄭康成。
酒中賢圣無多酌,琴里宮商一再行。
翰墨放懷新水石,烽煙回首舊蓬瀛。
四愁不為思君作,懷抱何因得暫平。
曉來飛雨挾風顛,洗出韶容換故年。
花動一紅明屋角,山寒亂碧到樽前。
病如夜鶴孤還警,老似春蠶飽即眠。
頼有故人開寂寞,錦囊詩句許時傳。
川勤直下生馬駒,早追奔電越國都。
至今不肯著槽廄,蹴蹋萬里浮江湖。
我來古寺長松下,邂逅解包逢藞?。
尚看秀色帶峨眉,墨玉貫珠常在把。
問今客路迷風沙,得無勞苦行天涯。
笑言煩惱真佛事,去家千里猶吾家。
休公昔生我鄉曲,一瓶得得游西蜀。
鑒今卻自蜀中來,好住蘭陰結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