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詠史十三首 其十二
坐使神州竟陸沉,秋江百丈莫言深。
南遷不少黃潛善,留守空為宗汝霖。
下瀨將軍窺故國,太行忠義感雄心。
望仙閣里千回醉,只是難忘《玉樹》音。
坐使神州竟陸沉,秋江百丈莫言深。
南遷不少黃潛善,留守空為宗汝霖。
下瀨將軍窺故國,太行忠義感雄心。
望仙閣里千回醉,只是難忘《玉樹》音。
眼睜睜看著國家淪陷,秋江即便有百丈深也難以訴說這亡國之痛。朝廷南遷后有不少像黃潛善那樣的奸臣,而像宗汝霖這樣的忠義之士卻孤立無援。敵軍將領覬覦著故國山河,太行山上的忠義之士令人心生敬佩。那些權貴們在望仙閣里沉醉無數次,只沉迷于《玉樹后庭花》般的亡國之音。
坐使:致使,讓。神州陸沉:比喻國家淪陷。
百丈:指水深,這里借指亡國之痛。
黃潛善:南宋初年奸臣,力主南遷,排斥忠良。
宗汝霖:即宗澤,南宋抗金名將,多次上書請高宗還都開封,收復失地,但未被采納。
下瀨將軍:原指西漢將軍,這里借指入侵的敵軍將領。
太行忠義:指太行山一帶的抗金義軍。
望仙閣:泛指權貴享樂之地。
《玉樹》音:即《玉樹后庭花》,為南朝陳后主所作的亡國之音。
這首詩創作于明朝末年,當時明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農民起義頻繁,清軍不斷侵擾。朝廷內部奸臣當道,政治腐敗,而忠義之士卻得不到重用。詩人目睹國家的衰敗和淪陷,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批判明朝末年奸臣誤國、權貴荒淫,歌頌忠義之士。其突出特點是對比鮮明、用典恰當,深刻揭露社會現實。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具區吳松同一水,季鷹英靈呼不起。
波平風靜落日明,一碧青銅三萬里。
幻成水墨思范寬,點綴臥虹排雕欄。
曜晻楓林帶煙雨,白鶴飛去何時還。
老子登臨屢春晚,胸吞云夢極荒遠。
鞭笞鸞鳳恣遨游,幾日蓬萊又清淺。
何時膾鱸平波秋,湘娥鼓瑟纖指柔。
卻跨玉虹朝汗漫,誰能直釣無垂鉤。
南山長鬣五大夫,峩冠織翠華襟裾。
老藏山澤骨相臞,捐軀鼎鼐計不踈。
偶向寒窗伴腐儒,坦腹聳身止坐隅。
鼻觀如與芝蘭俱,非煙非霧時有無。
愧爾不及清廟瑚,竊蒙顧盼承吹噓。
彌明不解世俗書,啞然尚能賦此乎。
我慙劉侯敢詆渠,明窗晝永勤三余。
三生結習痛掃除,尚余聞熏六鑿俱。
篆煙起滅凌太虛,嗒然隠幾兼忘吾。
不須歸夢更成都,九日西湖病已蘇。
試把黃花元自好,可憐白首不勝扶。
誰邊醉帽風欹側,去底征鴻月有無。
一夜撫心欣有得,后來人物不如吾。
誰識阜陵天上物,亦從潘李乞刀圭。
半規肯博千金璧,四海仍傳一角犀。
柏葉春齊初養麝,髯松歲晚復然臍。
直須數子成家日,是我浯溪得再題。
莫年愛山心,已作鐵樣頑。
晨光與意會,起行適滄灣。
峽深石固削,水落樹自閑。
腕中百斛力,屋底聲潺潺。
竹君如余子琴張,友此百十庸何傷。
聽渠風雨夜深語,撼我窗幾無邊涼。
起來顛倒急穿襪,直恐吾廬變林樾。
卻煩清影過墻來,已約姮娥借明月。
艱難當不減腰圍,過盡瞿塘幾夕暉。
萬里江山勞疾置,一番書札枉親揮。
塵埃好卻西風扇,行李仍從北道歸。
底處最關天下事,秋來馬不龁民肥。
出郭尋幽興自長,叢林梅子未全黃。
問禪欲契風幡話,宴坐聊參知見香。
觸念未通成系橛,安心無法是還鄉。
卻憐石岊送迎處,潮落潮生有底忙。
一夜江風故不平,道邊草木亦成聲。
豈無老子知津意,尚有秦人逐客情。
荒縣已傳三鼓下,并船猶見一燈明。
此生已悟身如寄,始送鴻歸又燕迎。
卻盡鉛華固自奇,更憐鬢發傲霜姿。
百年可敬春風面,四老仍扶漢惠時。
顧影不知身嫵媚,嗅香全覺我支離。
殷勤為注銅瓶水,青子累累定著枝。
浩如都會藏槃槃,靜若江漢捐濤瀾。公手不動安如山,人在廣莫行寬閑。
昨朝齋戒謁帝還,精禱默際天人間。風雨燠寒吾臂端,此道不遠求諸難。
異時談笑聞斑斑,王門至今人扣鬭。翕然四海忘家艱,父歌母嬉兒團??。
深耕熟耰輸上官,倉廩府庫堆層巒。下窺王謝規摹慳,蜀山萬里逾人寰。
桃李不識春風顏,殘膏自可蘇痹頑。真宰于我夫何癏,百身報以期銜環。
寂寞江郊只病身,故書時得想輪囷。
無錢未暇招陶令,有意何妨學孔賓。
龍業披衣猶向佛,虎兇著帽更何人。
也知造物憐吾老,木槁灰寒得再春。
鄰翁種瓜時,翠蔓不忍觸。
提攜落吾手,割裂亦甚酷。
相如方渴時,想見價金玉。
沉浮及桃李,一世謾貂續。
注泉挹甘寒,落蒂驗香熟。
精神發良夜,清坐定更仆。
無使妨盤餐,開端自醽醁。
八月十八錢塘時,潮頭攪海雷怒飛。
更遭風日薄于紙,海山數點青依依。
爛銀斜侵云鬢腳,生綃直下鮫人機。
玉龍宛轉一千丈,臥噀殘雪吹人衣。
天關擊鼓地軸折,想見水府驚顛隮。
紅幡綠蓋弄潮者,出沒散亂同鳧鹥。
操舟之子夸第一,倏忽東涌還沉西。
萬人揶揄等兒戲,我說性命如湯雞。
似聞潮生到彭蠡,伹輥暗浪中黃泥。
不知珠宮貝闕何世乃居此,亦有霓旌素節日夜朝京師。
又疑春秋戰罷兩蝸角,凍血不洗鋒差差。
至今官渡賣牌者,莫雨不管吳儂悲。
上歷軒皇鳳,初潛建邸龍。
系隆元藝祖,付托大高宗。
幸學重鳴蹕,明禋九奠琮。
未酬恢復志,遺恨隘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