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一百首 其四十三 伏生
偶脫驪山厄,
龍鐘九十馀。
誰知漢掌故,
傳得不全書。
偶脫驪山厄,
龍鐘九十馀。
誰知漢掌故,
傳得不全書。
偶然逃脫了驪山的災禍,老態龍鐘已九十多歲。誰能料到漢朝的掌故知識,他傳下來的卻不是完整的書。
驪山厄:指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伏生是秦朝博士,經歷了此事件。
龍鐘: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掌故:舊制、舊例,后多指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故事。
不全書:伏生所傳《尚書》,因經歷秦火等原因,有所缺失。
此詩創作背景應與作者對歷史文化傳承的關注有關。伏生是秦漢時期的重要人物,秦始皇焚書坑儒后,他憑借記憶保存并傳授《尚書》。作者可能有感于伏生在文化傳承中的貢獻以及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坎坷,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伏生在艱難環境下傳承文化的精神,突出了文化傳承的不易。它以小見大,通過伏生的事跡反映了歷史上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在文學史上雖不是特別著名,但也體現了詩人對歷史文化的思考。
一別已十載,相逢驚二毛。
西山殘雪霽,南國彩云高。
白句揮清斝,玄文擅紫毫。
君當留此館,無使夢思勞。
漠漠連天海氣昏,越王臺上望中原。
何人更下新亭淚,有客同傾濁酒尊。
月旦汝南逢許劭,人才江左數劉琨。
與君欲作聞雞舞,夜半寒濤撼虎門。
靄乃出深樹,
湘山日落時。
若非堯女哭,
即是楚臣啼。
麥未登場已插秧,
更憂雨過水還傷。
一生能著幾量屐,
白發蕭蕭祇管忙。
山腰萬仞露,不臨不測淵。俯身窺棲鶻,舉手接飛鳶。
山頭舊冰雪,閃閃掛飛泉。溪中萬古石,跳珠濺潺湲。
忽驚仄路絕,空行駕危椽。峰峰自回合,藤曼束荒煙。
盤盤緣石壁,磴磴捫青天。遙看來往人,縹緲訝飛仙。
更聞猛虎嘯,當我踞層巔。勞臣有定限,豈敢憚艱難。
匹馬千山外,迢迢夕照前。
楝花風起春如醉,海燕勞勞云碎碎。
湖頭兩槳白晝閒,莫愁深下珠簾睡。
筍生斑玉柳生綿,陌上人歸草似煙。
轆轤聲促銀床冷,玉井飛紅墮碧泉。
新妝冉冉出空波,翠羽矜妍妒綺羅。為寄洛川神女道,陳王詞賦思如何。
石上蘿生翠自幽,杏花無語對涼颼。裁將雜佩堪持贈,解卻長門一段愁。
漁郎捕魚魚尾赤,市中粥魚一盈尺。誰憐白發倚巖翁,獨向流波釣鉤直。
木葉亂脫飛銀濤,馀皇簫鼓何嘈嘈。郎今莫渡且歸去,靈巖如屋蒼天高。
窗外茶梅幾樹斜,
薄寒生意已萌芽。
主人不作明朝計,
愁絕無因見放花。
內使調鷹犬,呼聲動遠陲。萬方多事后,千騎大田時。關塞回金氣,旌麾把健兒。璜溪垂釣者,能載副車來。
禁直三千士,長搴鎮國旗。甲戈迷塞月,繒帛款邊師。大禮初回蹕,春原更打圍。后車載光寵,不數漢昭儀。
因高定位,禮修物備。
薦鬯卜牲,虔恭寅畏。
八音克諧,天神咸暨。
降福穰穰,永錫爾類。
青燈馀課讀唐詩,
生小鐘情杜牧之。
不省風流多罪戾,
被花盜賣十年癡。
纖阿出溟渤,皓魄中天發。列宿豈不顯,杳然精靈攝。先秦收正始,六代時汩沒。夫子揚嘉馨,千載馭飆軏。
思排入淵曠,象成自昭晰。至理中所賞,胡然見時悅。夫子乃沉淪,紛紛亦奄忽。六合慘淡間,微生借噓拂。
并嘯倚崆峒,蒼蒼極秋色。上有三危露,芝菌芬樛結。攀英啜其滋,虹霞動靈宅。卻笑羨門者,長生等澌沫。
藹藹洵吉士,產秀自天目。冷冷穆風披,青陽振膏馥。調氣玩時人,幽懷被商曲。客從東方來,貽君以迷谷。
含吐茲未酬,宛然中心篤。柔條沃嘉霖,雖罷中所欲。良璞困鋁錯,連城謝其琢。逝將因君御,并起雙鴻鵠。
大溟湛珊瑚,陸離灼叢條。龍伯何神舉,弱緯連六鰲。之子為國經,含英奉清朝。汎瀾先民蘊,眷念首陽椒。
杜權形俱斂,匪戰理自超。賤或重千鈞,貴則等逝飆。羅浮七十二,一一摩層霄。玉笈子長往,金徽予罷操。
高旻漏元氣,瀉作黃河流。排蕩識其支,焉睹昆崙丘。武昌蘊夙解,獨往恣神搜。亥步亦何窮,原問非所讎。
仰窺太乙精,冷然注天湫。調浪鼓青陽,馀風映素秋。下士俱大笑,哫訾不能休。寧知帝弄臣,坐令鞭九州。
伊人璠玙彥,履盛無嬰躬。豈鮮盈門軌,匪其徑寸衷。為壽不在年,千秋以為終。斯道茍不蕪,排衛當誰功。
沉淪知夜光,鴻鵠高天風。枉矢射彭城,逸勁飲石梁。誰謂漢哉廣,裹糇航扶桑。竦身太華顛,群途杳茫茫。
數里出城郭,悠然遠市囂。寺閒風卷磬,泉激月生潮。
密竹隱茅舍,疏花帶野橋。曲堤郁芳若,歸路不知遙。
襟懷恒落落,身世等勞勞。惜與故人別,歸來山月高。
清溪鳴水碓,虛壑響松濤。鐙影透墻隙,書聲散郁陶。
天竺新茶日本絲,
中原爭利漸難支。
相期共煉補天石,
一借丸泥塞漏卮。
短夢難成卻易驚,
披衣起漱玉池清。
遙知中夜南風轉,
洶洶前村草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