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海潮巖用前游韻二首 其二
一片斜陽入渺冥,邇來人更訪山靈。
江帆葉葉收前浦,野鳥時時下古亭。
滿院吉祥花氣紫,半林連理樹陰青。
歸筇如帶西來意,風送鐘聲下界聽。
一片斜陽入渺冥,邇來人更訪山靈。
江帆葉葉收前浦,野鳥時時下古亭。
滿院吉祥花氣紫,半林連理樹陰青。
歸筇如帶西來意,風送鐘聲下界聽。
一片夕陽的余暉漸漸沒入幽遠昏暗之處,近來人們更熱衷于尋訪山中的神靈。江面上的帆船如一片片樹葉般,陸續駛入前面的水灣;野鳥不時地飛落在古老的亭子上。滿院吉祥花散發著紫色的香氣,半片樹林里連理樹投下青色的樹蔭。拄著的竹杖仿佛帶著西方的禪意歸來,風兒把鐘聲送到山下讓人聆聽。
渺冥:幽遠昏暗的地方。
邇來:近來。
山靈:指山中的神靈。
江帆葉葉:江面上的帆船像一片片樹葉。
吉祥花:可能是當地特有的一種花,象征吉祥。
連理樹:兩棵樹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古人視為吉祥的象征。
歸筇:歸來時拄著的竹杖。
西來意:佛教用語,指禪宗祖師從西方傳來的禪意。
下界:指山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和平的時期,人們有閑情逸致去尋訪山中的美景和神靈。詩人在游覽西山的海潮巖時,被眼前的景色所觸動,結合之前游覽的感受,寫下了這首詩,或許當時詩人心境平和,在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寄托。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西山海潮巖的景色并抒發內心感悟。其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細膩,禪意濃厚。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和禪意的追求。
江頭何處帶春歸。玉川迷。路東西。一雁不飛、雪壓凍云低。十里黃昏成曉色,竹根籬。分流水、過翠微。
帶書傍月自鋤畦。苦吟詩。生鬢絲。半黃煙雨,翠禽語、似說相思。惆悵孤山、花盡草離離。半幅寒香家住遠,小簾垂。玉人誤、聽馬嘶。
長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索虜豈能吞噬。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
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聲鳴鶴,盡道王師將至。延晉祚,庇烝民,周雅何曾專美。
病香無力傍欄干。風雨送春還。
一枕曉來清夢,無人說似西山。
匆匆笑語,時時邂逅,草草杯盤。
莫謂雜花時候,便忘梅蕊沖寒。
綠蟻浮觴香泛泛,黃花共薦芳辰。清霜天宇凈無塵。登高宜有賦,拈筆戲成文。
可奈園林搖落盡,悲秋意與誰論。眼中相識幾番新。龍山高會處,落帽定何人。
良宵無意貪游玩。奈憐友、閑呼喚。
六街非是少人行,不似舊時風范。笙歌零落,綺羅銷減,枉了心情看。
思量往事堪腸斷。怕頻到、簾兒畔。
朦朧月下卻歸來,指望阿誰收管。低頭注定,兩汪兒淚,百計難銷遣。
荷花閑撥。撐破玻璃滑。拂拂香風微度,吹雪亂、數根發。
弄泉羅蓋匝。萬顆真珠撒。唱我蓮歌歸去,凌波步、水仙襪。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楚峰翠冷,吳波煙遠,吹袂萬里西風。關河迥隔新愁外,遙憐倦客音塵,未見征鴻。
雨帽風巾歸夢杳,想吟思、吹入飛蓬。料恨滿、幽苑離宮。正愁黯文通。
秋濃。新霜初試,重陽催近,醉紅偷染江楓。瘦筇相伴,舊游回首,吹帽知與誰同。
想萸囊酒盞,暫時冷落菊花叢。兩凝佇,壯懷立盡,微云斜照中。
梅柳約東風,迎臘暗傳消息。粉面翠眉偷笑,似欣逢佳客。
晚來歌管破馀寒,沈煙裊輕碧。老去不禁卮酒,奈尊前春色。
西風搖步綺。記長堤驟過,紫騮十里。
斷橋南岸,人在晚霞外。
錦溫花共醉。當時曾共秋被。
自別霓裳,應紅銷翠冷,霜枕正慵起。
慘澹西湖柳底。搖蕩秋魂,夜月歸環佩。
畫圖重展,驚忍舊梳洗。
去來雙翡翠。難傳眼恨眉意。
夢斷瓊娘,仙云深路杳,城影蘸流水。
風漣亂翠,酒霏飄汗洗新妝。幽情暗寄蓮房。弄雪調冰重會,臨水暮追涼。正碧云不破,素月微行。
雙成夜笙,斷舊曲、解明珰。別有紅嬌粉潤,初試霓裳。分蓮調郎。又拈惹、花茸碧唾香。波暈切、一盼秋光。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
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
只言江左好風光。
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寶釵樓外秋深。土花沿翠,螢火墜墻陰。靜聽寒聲斷續,微韻轉、凄咽悲沈。爭求侶,殷勤勸織,促破曉機心。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攜向花堂戲斗,亭臺小、籠巧妝金。今休說,從渠床下,涼夜伴孤吟。
寶月驚塵墮曉。愁鎖空枝斜照。
古苔幾點露螢小。銷減秋光旋少。
佩丸尚憶春酥裊。故人老。
斷香忍和淚痕掃。魂返東籬夢窅。
人在驂鸞深院。誤認落梅疏片。
零亂舞東風,云淡水平天遠。
簾卷。簾卷。飛上繡裀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