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三絕 其二
九龍吐香水,
茲事已千秋。
道是本無垢,
年年浴未休。
九龍吐香水,
茲事已千秋。
道是本無垢,
年年浴未休。
傳說中九龍吐水為佛沐浴之事,已流傳千年。都說佛性本就沒有污垢,可人們卻每年都舉行浴佛儀式從未停止。
九龍吐香水: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條龍吐水為其沐浴。
茲事:這件事,指九龍吐水沐浴之事。
道是:說是。
無垢:沒有污垢,佛教認為佛性清凈無染。
浴:指浴佛儀式,每年四月初八為佛誕日,佛教徒會舉行浴佛活動。
四月初八是佛誕日,佛教有浴佛的傳統儀式。詩人可能在參加或聽聞浴佛儀式后,結合自己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有感而發創作此詩,思考儀式與佛性本質的關系。
這首詩主旨在于探討佛教儀式與佛性本質的關系。其特點是借傳統傳說引發哲理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宗教文化的獨特見解。
膂力方剛發未翁,不令憂樂與民同。
卷人間事風塵表,收天下春襟府中。
江北勤勞誰念德,湖南干事未論功。
如今又聽還家去,緩急分明要此公。
庭院深深鎖綠苔,掃花無帚半塵埃。
紅霞滿樹劉郎去,青子垂枝杜牧來。
乍可放閑寬酒地,不能隨俗貯香材。
醉翁自有山間樂,更取林霏手斫開。
俗事縈人阻四并,東郊又送屏星行。
欲安邊圉元無策,善服人心只有清。
使馬如羊非我愛,帶牛佩犢豈其情。
非惟此意行夷狄,讒舌雖工亦絕聲。
浮名鏡邊塵,驕氣爐上雪。
胡為認而有,引滿猶不發。
有懷東方人,書眼高照月。
紓徐如行云,去就不爾屑。
徘徊江路側,何以慰相思。
陽彩來寒樹,貞姿倚暮籬。
飄零懷遠道,遼索負芳時。
佇立幽吟苦,余懷將訴誰。
大雅聲才息,騷人詞競興。
語工終離道,味泊祇如僧。
霜夜杜荀鶴,秋風張季鷹。
撫編吟魄動,飛雨灑船燈。
當年門列三株樹,馬足骎骎桐木韓。
誰謂平生螢雪事,姳名盤古榜中看。
不趨益守杜國輔,醉伴鄰翁王慶源。
一代風流蓋棺了,空余翁仲慘青原。
青樓女兒十五六,翠掠云鬟妙裝束。
千金學舞拜部頭,新來教得涼州曲。
錦韉少年被花惱,醉把金釵換香草。
西風樓前秋鴈飛,舞衣狼籍花顛倒。
舊與清泉白石盟,身閑方作洞霄行。
青山延客元無鎖,碧澗流花似有情。
古洞欲隨仙隠去,高岡終待鳳來鳴。
道人喚我松間飲,坐拂寒云月未生。
欵乃湖歌斷,瓏璁晚色歸。
鷺翹窺水鏡,鴟凍泊垣衣。
密坐懸書帳,清吟刮硯澌。
歲寒誰耐久,獨有翠兄知。
青袍朝士走紅塵,公獨紉蘭結佩紳。
不事王侯嫌炙手,豈除御史更呈身。
寒花秋后看名節,喬木霜中見本真。
吾道天寬連地大,羊溝那得系麒麟。
問訊楊夫子,經年客異鄉。
南浮湘水遠,西望楚天長。
五嶺梅花發,孤城草色荒。
白云遙滿目,曷久住炎方。
吏報南郊役事休,好風吹袂到江頭。
長隄飲水馬非馬,疊石護田牛戴牛。
處處女筐蠶望歲,村村社鼓麥祈秋。
守臣不辦康時策,只把農夫作己憂。
昨夜聞宣鎖,虛皇注意深。
三師分漢制,一尺瀉商霖。
未白憂邊發,仍丹報國心。
黃封留壽酒,且把斗杓斟。
頑云不雨風稱雄,掃花晚坐蓬萊宮。
幅巾野服才相逢,華茵解下金線狨。
人道青田雙鶴、平輿二龍,笑揖群彥時一中。
百寮之山直叢叢,回廊窈窕庭陰濃。
園禽語變春事空,水花色靜天機融。
歸來笑傲掀短篷,溪澄月白聞笙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