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僧凈璋
自從相見白云間,離聚常多會聚艱。
兩度逢迎當汝水,數年隔闊是曹山。
客來濯足傍僧怪,病不烹茶侍者閒。
不是故人尋舊隱,只應終日閉禪關。
自從相見白云間,離聚常多會聚艱。
兩度逢迎當汝水,數年隔闊是曹山。
客來濯足傍僧怪,病不烹茶侍者閒。
不是故人尋舊隱,只應終日閉禪關。
自從在白云間與你相見后,離別和相聚的情況常常是離別多而相聚艱難。兩次在汝水相逢,數年又在曹山分隔。有客人來洗腳讓僧人感到奇怪,我生病時不用烹茶,侍者也清閑了。若不是老朋友來尋訪舊日隱居之地,你大概整日都會閉關修行。
凈璋:一位僧人。
逢迎:迎接,這里指相逢。
汝水:水名。
隔闊:闊別,久別。
曹山:山名。
濯足:洗腳。
禪關:指僧人修行的地方,這里指閉關修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與凈璋相識于山林間,兩人聚少離多,詩人在拜訪凈璋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環境相對安定,詩人有閑情與僧人交往,而僧人則在山林中清修。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與僧人凈璋的情誼和聚散感慨。其特點是敘事清晰,情感真摯,以平實的語言展現出生活場景和內心感受。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的交往文化。
道人留淡話,竹院寂無聲。
沽酒童來緩,題窗詩已成。
海珍紉紫菜,仙品漬黃精。
移席臨簷月,焦桐膝上橫。
病后何人慰寂寥,長須持簡忽相招。
溪山見說為樓爽,杖屨寧辭去郭遙。
柳絮一天晴舞雪,松聲十里夜聞潮。
談詩直到疎鐘動,酒困頻將茗椀澆。
溪流暴漲舟如箭,夜向深灣穩處停。
猛虎嘯風威動壑,飛鴻過月影移汀。
青山入夢催歸棹,白發欺人嘆暮齡。
幸得還家玩光景,歠醨終日醉休醒。
栽松成曲徑,洗石出秋屏。
米價占新月,更籌認曙星。
買牛鄰共契,祭灶婦看經。
不覺成頭白,頻看燒地青。
節旄昨下九疑山,圖畫仙真上界還。
巡歷半經三管地,笑談盡伏五溪蠻。
受恩人拜祠堂下,留墨神呵古洞間。
早晚歸班論邊瑣,有書時遣扣柴關。
踏遍叢林后,歸來隠石崖。
任梅斜到牖,聽竹長侵街。
掛壁塵堆笠,穿山云惹鞋。
真機須要悟,余事是持齋。
三四間茅屋,回環水石清。
雞催殘漏盡,月截半窗明。
好句枕邊得,浮名身外輕。
起來供日課,先遶藥畦行。
入夏不為淺,亭虛未甚炎。
云收風卷幕,月滿夜開匳。
怕熱移燈遠,開懷索酒添。
半酣詩興動,寫韻客分拈。
一線沿崖路,衰殘步屧遲。
攀蘿沖霧上,倚檻俯空危。
石佛像須久,山僧言不知。
看來眾亭子,最是妙高奇。
園名金柅多奇卉,古干靈根獨異常。
恥與春花爭俗艷,故將雪質對韶光。
天葩巧削昆山片,露蘂疑含建水香。
當為君侯好封植,角弓三嘆誓無忘。
辦得四方游,孜孜討入頭。
歸云起齋缽,高浪送行舟。
笠戴天童雨,鞋穿雪竇秋。
平常心是道,莫更問人休。
昔隠君平卜,今聞事又非。
肘猶懸蠹簡,身止掛鶉衣。
芒屨沿山去,茅簷講易歸。
先儒皆若此,切莫嘆時違。
隴首多逢采桑女,荊釵蓬鬢短青裙。
齋鐘斷寺雞鳴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避石牛從斜路轉,作陂水自半溪分。
農家說縣催科急,留我茅簷看引文。
少年湖海氣,近又負詩名。
今忽擔簦去,誰非倒屣迎。
雨茶烹顧渚,春酒醉烏程。
有句茅亭著,蘋風洲上生。
都不見塵埃,園扉傍水開。
晴茵鋪碧草,風彈落黃梅。
訪子因尋竹,呼童急辦杯。
詩僧相繼至,罷酒把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