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聰上人歸四明
辦得四方游,孜孜討入頭。
歸云起齋缽,高浪送行舟。
笠戴天童雨,鞋穿雪竇秋。
平常心是道,莫更問人休。
辦得四方游,孜孜討入頭。
歸云起齋缽,高浪送行舟。
笠戴天童雨,鞋穿雪竇秋。
平常心是道,莫更問人休。
你已做好四方云游的準備,勤勉地探究修行的關鍵。歸來的云朵圍繞著齋缽升起,高浪簇擁著為你送行的小舟。你戴著斗笠承受天童山的雨,穿著鞋子踏過雪竇山的秋。保持平常心就是修行之道,不要再去問別人了。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四明:今浙江寧波。
孜孜:勤勉的樣子。入頭:指修行的關鍵、要旨。
齋缽:僧人乞食的缽。
天童:天童山,在浙江寧波。
雪竇:雪竇山,在浙江奉化。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盛行,僧人云游四方修行較為常見。詩人可能與聰上人相識,在其歸四明時寫下此詩,表達送別與勸誡之意。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聰上人并勸其以平常心修行。特點是將送別之情與禪理相融合,語言質樸卻富有深意。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詩歌與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
鳳凰枝上綠云深,甲煎香燒似水沉。鸚鵡簾櫳春盎盎,枇杷門巷晝陰陰。
三年有刺猶懷袖,一柱無弦欲碎琴。風斷羅浮殘綺夢,縞衣隱約杳難尋。
云中羅佩月中簫,一曲瑯瑯怨未消。至竟心盟堅碧玉,憑誰手語寄紅綃。
盈盈望斷隨流水,黯黯魂銷指小橋。豪竹哀絲聽不得,春風空綠淡江潮。
碎佩叢鈴跡半湮,苔紋宛轉自成茵。鷓鴣啼遍渾忘曉,鴻雁飛來獨背春。
隨地濁清山下水,與時圓缺月中人。武陵故在紅塵境,若個移家去問津。
鈞天一奏渺滄洲,濁世秕糠掃未休。不即乘鯨沉采石,終當跨鶴下揚州。
荒冥山鬼相啼笑,太古皇娥共唱酬。得作鴛鴦仙亦好,劉綱夫婦在瓊樓。
鐵嶺老人閻李流,畫不用筆用指頭。
縱橫揮灑饒奇趣,晚年手法彌警遒。
為吾染指畫蒼虎,氣橫幽壑寒颼颼。
落墨伊始鴉雀避,著色欲罷豺狼愁。
怒似蒼鷹厲拳爪,炯然霹靂凝雙眸。
萬里平川望無極,三株古柏拿龍虬。
老人閱世如云浮,獨于畫法未肯休。
此圖贈我實手跡,筆繪還輸第二籌。
高堂晝靜風生壁,卻憶行圍塞北秋。
勇歸陶子元非矯,素懶嵇公每不堪。
僧賀新堂初見一,友忻舊徑再開三。
渠儂去矣涯之北,此士佳哉斗以南。
遮莫肯招房□客,老夫或可作同參。
沈沈萬態趨殘夜,郁郁千憂入酒卮。
聞說歸期猶滯緩,定憐春物為淹遲。
墜歡憔悴難成夢,新句商量得所師。
歲月堂堂又明日,自澆殘酌酹囊詩。
御溝鎮日水潺潺,
安得流紅到世間。
三十六宮新雨露,
春風長繞八盤山。
熟食春前近,扁舟江上來。
烏啼木客冢,雨過越王臺。
畏路行何慮,空樽語易哀。
函關天塹杳,使汝戀蒿萊。
瓊臺原不在人間,
素艷何來綠玉鬟。
長見蕊珠宮里雪,
只緣地近補陀山。
斷橋橫落淺沙邊,沙岸疏梅臥曉煙。新雨漲溪三尺水,漁翁來覓渡船錢。
柳著輕黃欲染衣,汀沙漠漠草菲菲。曉風吹斷寒煙碧,無數鴛鴦溪上飛。
鳥路縈回洞壑深,出塵風景愜招尋。山圍下界青天迥,日照中巖翠柏森。浮世可須論去住,病身元不厭登臨。釣磯無恙綸竿整,悵望仙潭玉鯉沈。
洞門黃葉鎖秋深,野客來游悵古今。恍惚漫傳龍跡在,虛明真似佛光臨。蒼空日月流元化,白晝云雷起太陰。昏黑下山蘿徑遠,殿鐘龕磬裊馀音。
臘月三十日,
臘月二十九。
等是歲華終,
無事窮相守。
羨爾通衢即要津,江干鼓角不勝春。
設筵次第多公祖,擊楫高歌有碩人。
千里云程偕女眷,五章華服稱郎身。
政馀細玩周南什,早報螽斯慰老親。
松梢淺著馀冬雪,
蘭若閒燒丙夜鐙。
一枕夢回衾似水,
不知仙洞隔朱陵。
夢里蕭蕭雨,驚看月一床。
西風吹敗葉,半夜響空廊。
似我無依客,終年辭故鄉。
暫謀棲息地,狼藉避繁霜。
笳鼓周南地,公嘗此保釐。
都人懷舊德,行路起新悲。
昔我祈難老,今天莫慭遺。
呼嗟如可贖,猶愿百身為。
世事驚遷改,人生苦別離。
一年仍異地,千里共勞思。
雁足傳來信,蠅頭寫到詩。
丁寧林下意,端不負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