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少約二首 其二
侃侃太史孫
風誼美于玉
生才天豈虛
此士世所屬
秦槌不敢贈
孔道以相告
一世須大輿
長途要堅轂
神天極虔恭
萬姓吾骨肉
念此心跡融
永以天下福
侃侃太史孫
風誼美于玉
生才天豈虛
此士世所屬
秦槌不敢贈
孔道以相告
一世須大輿
長途要堅轂
神天極虔恭
萬姓吾骨肉
念此心跡融
永以天下福
你是正直的太史后代,風度情誼比玉還美好。上天賦予你才華豈會虛擲?這樣的賢士正是世人所矚望。我不敢以世俗之物相贈,只將孔子之道誠懇相告。一世需要能承載重任的大車,長途跋涉要有堅實的車轂。對天地神靈要極其恭敬,百姓如同我的骨肉至親。想到這些心與行便交融一致,愿你永遠為天下謀福。
侃侃:正直從容的樣子。
風誼:風度與情誼。
秦槌:可能指世俗之物,或暗喻不合道義的饋贈。
孔道:孔子的學說與道德準則。
大輿:大車,喻指能承擔重任的人才。
堅轂(gǔ):堅固的車輪中心部件,代指堅實的根基。
虔恭:虔誠恭敬。
心跡融:內心的志向與外在的行為相融合。
此詩為送別友人范少約而作。范少約或為太史之后,才德兼備。作者以詩相贈,既贊其品才,又以儒家道義相勉,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重視道德傳承、強調社會責任的時代風氣。具體創作時間或為范少約赴任、遠行之際,作者借此表達期許與祝福。
全詩圍繞'贈別'主題,先贊友人德才兼備,再以'孔道相告'點明贈別核心——期許其秉持道義;后以'大輿''堅轂'喻其擔當,以'萬姓骨肉'明其責任,最終落腳于'天下福',體現了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是一首兼具情感溫度與思想深度的送別詩。
當年治安策,
通達如賈誼。
汲黯不留內,
似非朝廷美。
得非蕭望之,
政事要詳試。
兩州已有聲,
刺史還連帥。
景桓樓角織烏寒,
鐘漏音沈壁畫殘。
寧省獨來迷處所,
記從高處憑闌干。
山色青螺髻,
清波綠鴨頭。
已欣春事起,
那問歲陰流。
玉蟻新浮盎,
金鱗恰上鉤。
衰年怯多酌,
尤怕范家甌。
許大秦皇定九州,
九州才定卻歸劉。
它人莫謾誇精彩,
徒自區區撰白頭。
春事茫茫秋有幾。眼前又近中秋矣。憐儂卻似夢中身,夢隨蝴蝶花間雨。
七貴五侯誰為語。瑤臺日敞悲風里。飛云流月總無情,有情淚滿湘江水。
長安重到不勝情,世事茫茫感慨并。
白首郎官猶執戟,黑頭卿相遽歸耕。
京華冠蓋同棋局,月殿霓裳變徵聲。
青眼高歌望吾子,福星一路活蒼生。
九月炎荒暑未回,如云瘴氣滿高臺。菊花本是凌霜物,怪得今朝不肯開。
誰道一官清似水,虛堂猶自出樽罍。官衙況在山深處,不用登高便避災。
蒲輪徵起五湖西,
金印重勞使相攜。
不待臨流沉白馬,
即看畫壤錫玄圭。
功存疏鑿身曾歷,
書勒河渠手自題。
嶺表遙占安石出,
明年促召入彤闈。
霜清九月飛鴻急
秋盡孤城搗練哀
多病及今常伏枕
銷愁何處獨登臺
陽收生理行將伏
歲逼寒陰又一回
玉劍絳衣貧不辦
舍人甘老廄中才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畔有墮釵橫。
江亭登眺憶當年,
落日西山照并肩。
秋色滿塘蘆似雪,
倚欄人去恨綿綿。
環島疑無路,迢迢隔紫氛。池分太液水,亭出五城云。風靜鶯遷和,天高鶴散群。塵蹤不到處,長日有論文。
隔浦望仙瀛,開林接鳳城。云藏珠玉字,風引佩環聲。把酒思文友,臨池想墨卿。盈盈一水隔,誰見有逢迎。
吳檣晚眺,看隔江、螺髻碧離離。龍虎銷沈無據,往事不勝悲。憶昔曹公飲馬,對江流、橫槊賦新詩。羨三吳人物,伯符公瑾,年少更雄姿。
今古芒芒天塹,捲神鴉、日暮舞空祠。多少南朝事業,斷岸矗殘碑。月白估船銅斗,唱西風、云水正彌彌。嘆多愁洗馬,銷魂偏在渡江時。
太液登龍今幾載,乘舟茲復入山陰。
天心若解幽人意,二月江南白雪深。
此邦山水聞絕奇,今日始登越望臺。
縱使□工圖不得,天風萬頃海濤來。
寺官官小未朝參,
紅日半竿春睡酣。
為報鄰雞莫驚起,
且容歸夢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