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竹庵畫 其二
未有雄談對文暢,
聊將心跡語高閑。
江流繞遍黃泥麓,
萬石崎嵚無片頑。
未有雄談對文暢,
聊將心跡語高閑。
江流繞遍黃泥麓,
萬石崎嵚無片頑。
沒有像古人那樣與文暢高僧進行雄辯高談,姑且把自己的心境和行跡說給高閑和尚聽。江水繞著黃泥山腳下流淌,眾多巖石奇崛險峻卻沒有一塊愚頑之石。
雄談:高談闊論。文暢:唐代高僧,與韓愈等交往密切。
心跡:心境和行跡。高閑:唐代高僧,善草書。
黃泥麓:黃泥山腳下。
崎嵚(qí qīn):形容山勢高峻、巖石突兀的樣子。頑:愚鈍、不靈活,這里指愚頑之石。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與友人或高僧交流過程中,看到竹庵所畫之景,觸發感慨而作。當時或許詩人在精神交流上有所期待卻未得,轉而從自然中尋求慰藉。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與高僧的交流和自然之景,表達內心追求。其特點是將人文典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清新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情感和審美。
悶見戈鋋匝四溟,
恨無奇策救生靈。
如何飲酒得長醉,
直到太平時節醒。
誰運乾坤陶冶功,鑄為雙劍倚蒼穹。
題詩曾駐三天駕,礙日長含八海風。
始看東上又西浮,圓缺何曾得自由。
照物不能長似鏡,直使奔波急于箭,只應白盡世間頭。
悶見有人尋,移庵更入深。落花流澗水,明月照松林。醉勸頭陀酒,閑教孺子吟。身同云外鶴,斷得世塵侵。
冥心棲太室,散發浸流泉。采柏時逢麝,看云忽見仙。夏狂沖雨戲,春醉戴花眠。絕頂登云望,東都一點煙。
不求朝野知,臥見歲華移。采藥歸侵夜,聽松飯過時。荷竿尋水釣,背局上巖棋。祭廟人來說,中原正亂離。
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厓下誦靈書。
朝回時宴三山客,寶芝常在知誰得,
好駕金蟾入太虛。
山中猶有讀書臺,
風掃晴嵐畫障開。
華月冰壺依舊在,
青蓮居士幾時來。
帆力劈開滄海浪,馬蹄踏破亂山青。
浮名浮利過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老鶴玄猿伴采芝,
有時長嘆獨移時。
翠娥紅粉嬋娟劍,
殺盡世人人不知。
因賣丹砂下白云,
鹿裘惟惹九衢塵。
不如將耳入山去,
萬是千非愁殺人。
窅然靈岫五云深,落翮標名振古今。
芝術迎風香馥馥,欲問空明奇勝處,地藏方石恰如金。
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鈿飾。
臉橫一寸波,浸破吳王國。
似鶴如云一個身,
不憂家國不憂貧。
擬將枕上日高睡,
賣與世間榮貴人。
銅壺滴滴禁漏起,三十六宮爭卷簾。
(《月》,斜陽古岸歸鴉晚,紅蓼低沙宿雁愁。
霜雕曲徑寒蕪白,雁下遙村落照黃。
恩威欲寄黃丞相,仁信先聞郭細侯。
兵氣此時來世上,文星今日到人間。
降因天下思姚宋,
丹灶河車休矻矻,蚌胎龜息且綿綿。
馭景必能趨日域,
三仙一一駕紅鸞,仙去云閑繞古壇。
煉藥舊臺空處所,
二十四峰皆古隱,振纓長往亦何難。
道,德。
清虛,玄默。
生帝先,為圣則。
聽之不聞,既鼓鑄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東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體之者為四海之主,以身彎之者為萬夫之特。
有皓齒青娥者為伐命之斧,蘊奇謀廣智者為盜國之賊。
曾未若軒后順風兮清靜自化,曾未若皋陶邁種兮溫恭允塞。
故可以越圓清方濁兮不始不終,豈不聞乎天地于道德也無以清寧,語不云乎仲尼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