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傳付偈頌 其二 四祖
路上相逢即是緣,
心知衣法有人傳。
真成凈土含諸種,
直到生生始得仙。
路上相逢即是緣,
心知衣法有人傳。
真成凈土含諸種,
直到生生始得仙。
在路上彼此相逢就是一種緣分,心里明白衣缽和佛法會有人傳承下去。真正的凈土就像蘊含著各種種子的地方,一直到每一世都能超凡入圣。
緣:緣分。
衣法:指禪宗祖師傳法,以衣缽為信,稱衣法。
凈土:佛教中認為的清凈、沒有煩惱的世界。
生生:世世代代,每一世。
此詩圍繞禪宗四祖相關事跡創作。禪宗注重衣缽傳承,四祖在傳法過程中遇到合適傳人,此詩體現出對佛法傳承的重視。創作時間應在禪宗發展時期,當時禪宗思想逐漸傳播,人們希望佛法能代代相傳。
這首詩主旨是強調佛法傳承的緣分與重要性。其特點是語言質樸,以簡單話語表達深刻佛理。在禪宗文學中有一定意義,反映了禪宗對傳承的重視和對修行成果的追求。
一夕秋風雁過聲,
鐵衣辛苦向邊城。
將軍不用和戎計,
雙杵休辭月下鳴。
半月山行不識梅,
近城才見一枝開。
呼童截竹敲冰水,
盛取數枝隨轎來。
青山無限好,
自是人顛倒。
四時勿變遷,
不著從人討。
誰家姊妹拜天孫,
絮絮通陳乞巧文。
織女只因無巧算,
年年直待此黃昏。
天外禪房入望深,肩輿垂發值秋陰。林光偶負追陪約,云片元無去住心。境好神仙應獨擅,事違風雨亦相侵。詰朝有伴還乘興,策馬霜阡聽越吟。
秋入園林問淺深,輕寒山色晝陰陰。幽尋未盡回龍勢,獨翥難禁野鶴心。望久寺僧疑有問,出遲行露敢相侵。漫漫楓荻凋零盡,長鋏哀彈起暮吟。
謝公山屐滯秋深,山木空聞百尺陰。江繞石頭分地脈,寺當峰頂直天心。乘閑卻恨輿徒窘,得侶翻嫌俗累侵。偶見落鴉歸暝色,倚樓凄切動豪吟。
名山眼底峙崚嶒,
煙雨迷離玉氣蒸。
寶燕才人終寂寞,
臨風不見閣三層。
蔣山山下吊松楸,瞻拜遺容識冕旒。
鳳目龍瞳存尺幅,珠襦玉匣自千秋。
林間片壤依元子,石畔荒原附列侯。
更望孤棲埂邊路,離離禾黍滿平疇。
野梅官柳只供愁,
空倚鄱江百尺樓。
待倩天邊幾鴻雁,
為傳消息到皇州。
尋芳人共坐瓊筵,更在春風得句先。
滿樹碧桃飛點筆,當階紅藥對攤箋。
敦盤盟會留香國,裙屐風流過綺年。
南望龍山增艷羨,萬花供養辟詩天。
沉淪悲叔季,淳樸已無馀。
嗟君猶古心,操持耿不渝。
千里覓同枝,五畝荒田廬。
作宦為模范,教立方蘇湖。
湖海道仍在,踰淮興不孤。
歸來無雜物,圖書聊自娛。
短褐尚不完,簞瓢常晏如。
有兒能世業,非徒讀父書。
人生茍無慕,應不愧吾儒。
溪流曲曲樹陰陰,
人語煙中覺塢深。
把定山僧同一笑,
明年強健更相尋。
荒村遘時雨,微晴振條風。
林表散游矚,煙樹猶濛濛。
始見水禽集,或鳴沙草中。
已樂清波廣,遙愛南岡崇。
云氣連遠野,春華帶長松。
攀躋乘余興,覽眺方無窮。
聊欲因結搆,適與山僧同。
凈業臨丹壑,高居擁翠屏。云光過沼白,山色入池青。獨鶴將人靜,閒門共月扃。安知灌園客,不是少微星。
蘭沼碧沈沈,微風生樹林。游魚避荇葉,食鳥下蒲心。徑狹牽衣袂,巖虛應足音。知君數來往,應不倦幽尋。
隴蜀平分處,風煙迥不迷。斜陽褒谷口,古樹漢壇西。泉石經龍臥,煙蘿拂鳳棲。何時紆俗駕,從爾問丹梯。
夫子襟懷瑩雪霜,洵宜政事與文章。
鳴琴已恊陽春調,飛舄行依日月光。
花縣民思今召父,杏園人識舊仙郎。
朝陽正爾梧桐盛,枳棘焉能滯鳳皇。
展卷嗟丘也,
東西南北人。
昔還行腳債,
今作臥游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