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公挽辭 其三
鼎味難求和,龍髯忽許攀。
應隨先帝仗,已立太師班。
人散沙堤悄,恩收客館閒。
風神巖兢秀,千古畫圖間。
鼎味難求和,龍髯忽許攀。
應隨先帝仗,已立太師班。
人散沙堤悄,恩收客館閒。
風神巖兢秀,千古畫圖間。
宰相之才如同鼎中美味,難以調和得當;如今卻能追隨先帝而去。他應該是隨著先帝的儀仗,已位列太師之班。送別時人們散去,沙堤悄然無聲,皇恩不再,客館也變得清閑。他的風采神韻如巖石般挺拔秀麗,永遠留在千古的畫圖之中。
鼎味:古代常以鼎味比喻宰相治理國家。
龍髯: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鼎成后,有龍垂胡須迎黃帝上天,后以“龍髯”指皇帝去世。
先帝仗:先帝的儀仗,指追隨先帝而去。
太師:古代三公之一,是很高的官職。
沙堤:唐代凡拜相,用沙鋪路,以表榮寵。
風神:風采神韻。
此詩是為悼念王岐公而作。王岐公即王安石,他曾任宰相,推行變法。其去世后,作者寫挽辭表達對他的追思。創作時間應在王安石去世之后,當時北宋政治局勢復雜,變法引發諸多爭議。
這首挽辭高度評價了王岐公的才能和地位,通過對其生前榮耀和死后冷清的描寫,表達了對他的哀悼。在文學史上,它是研究王安石及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
文人運化得天然,九醞香醪自日邊。分與詩人澆舌本,不妨石澗一杯泉。南浦紅蕖色欲然,北山僧枕夢無邊。醉鄉境界無南北,不用移封向酒泉。
春色總可惜,最憐紅未開。留花能解事,郎去待歸來。
采蘭山之椒,山深路逶迤。澗石嚙我足,松露沾我衣。愛此芳菲質,步深遂忘疲。有美絕代人,宛在水之湄。貌服肅修靚,皎若幽蘭姿。舉衽效瓊贈,庶以永所思。從茲結芳佩,歲晏無相違。
畫堂燭影搖春紅,錦衣公子新乘龍。朱弦初障黃蜂蠟,彈破桃花紅指甲。玉脂泣釜鳴雁烹,鹿臡馬乳開瓶罌。眾賓笑接杯流行,春風吹動雙垂纓。哀弦要眇驚促柱,短曲新歌送賓主。拍手催歡小娃舞,偷看梨花帶春雨。
瘴雨天南海上城,遙遙銅柱望旄旌。不堪影響關全局,長遣功勛誤小兵。躍馬已傳爭割據,渡江猶說誓澄清。江湖滿地風波惡,嗚咽濤頭撼不平。
昔我王子猷,襟懷澹而沖。獨結此君好,彌久情愈隆。不可一日無,珍愛金玉同。有竹輒宜造,肯令通主翁。我亦抱茲癖,豪縑托幽叢。遐躅邈難繼,與君挹清風。
尋春不見春,見郎在花底。本欲向郎言,知郎欲何以。
香逐西風起,氤氳入杳冥。不知從此去,幾日到遼城。
我后赫斯怒,整駕東南征。六軍如飛集,列植龍陂城。皚皚霜風至,肅蕭戈甲鳴。長飆轉沙礫,仰視白日冥。流波一何勁,金鼓悲且清。連鳶下青云,毛血灑隰坰。發機入微妙,觀者無不驚。壯士以慷慨,各奮先登情。釋此薦嘉客,濡翰敘平生。篇章信綺麗,新詩雅以精。小臣在緹幕,起坐懷同聲。戎事諒非難,但恐沈痼嬰。
急雨張燈夜,匡床伏枕時。食貧宜客少,身病愿春遲。道豈斯文著,才非圣世遺。用心耕鑿外,榮辱竟何施。
蘇湖元以水為鄉,春早偏欺潤與常。一雨忽來三晝夜,兩公卷入八詩章。
暮年看爾壯心孤,落落酣歌擊唾壺。但數一錢憐姹女,才夸千騎笑羅敷。梨花雨濕紅襟燕,楊柳春藏白項烏。欲向盧家借雙槳,莫愁不是舊時湖。
平泉何處李家莊,茅屋疏籬也夕陽。三徑就荒吾不恨,紅糕綠醑滿田香。
瞠彼西方兮,飛其機矣。以暴逗暴兮,自古之規矣。神農虞夏日自吹兮,世果安歸矣。于嗟徂兮,文明之衰矣。
九皋時聽鶴長鳴,林下幽棲遠市聲。明月涼天秋最好,幽花小樹晚多情。云山發興宜雙屐,桃竹何人贈兩莖。馬足車塵名利客,蛇行蒲伏可憐生。秋至吟腰瘦幾分,野情蕭散意欣欣。幽懷自愛求三友,高詠何妨對五君。尊酒醉眠松下石,山人不寄嶺頭云。枕流凈洗巢由耳,世事年來了不聞。連天芳草不勝秋,為報王孫已倦游。松菊故園山北面,漁樵別業水西頭。英雄每被功名誤,豪俠惟將意氣酬。道術相忘貧亦樂,養真衡宇足優游。客懷物意兩翛然,故老相逢每問年。種菊已成霜下杰,脫巾時漉酒中賢。門無俗吏來相過,架有殘書補未全。小立芳洲采蘭杜,披紛蕭艾正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