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中 其一
幽懷無處對秋陰,
數疊云峰壓翠岑。
安得水邊開一閣,
蓮花風信滿衣襟。
幽懷無處對秋陰,
數疊云峰壓翠岑。
安得水邊開一閣,
蓮花風信滿衣襟。
我內心的幽情無處可以對著秋陰訴說,層層疊疊的云峰仿佛壓在翠綠的山峰上。怎樣才能在水邊建一座樓閣,讓蓮花的風信充盈我的衣襟。
幽懷:幽深的情懷。
秋陰:秋天的陰涼、秋意。
數疊:層層疊疊。
翠岑:翠綠的山峰。
風信:這里指帶著蓮花香氣的風。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暑中’推測是在炎熱的夏天創作。可能當時詩人處于煩悶的環境中,內心有不為人知的情懷,渴望擺脫暑熱和現實的紛擾,向往清幽閑適的生活。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內心孤寂及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和想象的運用,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自然的審美。
誰斷巨鰲足?連山分一股。誰跨海上鵬?壓作參差羽。
應是女媧輩,化工揮巧斧。掀翻煮石云,大塊將天補。
渣滓至今在,縣瓴分注乳。磊落擲遐荒,齟齬不合土。
忙驚日月過,晃漾空中舞。裒益問巨靈,谽谺礙臂武。
塞罅制逆流,努力跡駢拇。神禹四載仆,九年梗作雨。
紆回殺拗區,澎湃亂飛鼓。漫下祖龍鞭,六丁擭舟府。
漫發熊繹矢,非石又非虎。數狹不能制,伊誰可再侮。
曾把蓬萊輪,難將此物賭。羅浮亦可移,此物不可取。
肋斗出盤山,粗能踞地主。芝田第九層,最上蕙生圃。
雪盡青山昏,師旋赤眉至。
皇天監有光,邊帥卻非義。
六月張貔貅,萬弓發羊豕。
海岳皆效靈,苗民悉循紀。
卷舒如祥云,進止若時雨。
薄暮天為陰,銜枚肅我旅。
一火空巢窩,群兇相籍死。
《采芑》歌言旋,記此非黷武。
返老成少是還丹,不得守仙亦大難。
愁見鬢斑令卻黑,一日但服三十丸。
松竹本自無艷色,金液因從火制干。
五子可定千秋旨,百歲如同一萬年。
世間亂浩浩,賊多好人少。
逢著光火賊,大堡(戴校“太保”)打少保(項校“小堡”)。
賤價得他物,錢亦不還耀(張改作“糶”、項校“還錢亦不糶”)。
自買(張改作“賣”)索錢多,他買還錢少。
不得萬萬年,營作千年調。
天子與你官,俸祿生(項校“坐”)地(張改作“由他”)授。
飲響(戴、項校“饗”)不知足,貪婪得動手。
每懷劫賊心,恒張餓狼口。
[枷](加)鎖忽然至,飯蓋遭毒手。
不語諦觀如來,逍遙獨脫塵埃。
合眼任心樹下,跏趺端坐花臺。
不懼前后二際,豈著水火三災。
只遣榮樂靜(靖)坐,莫戀妻子錢財。
稱體寶衣三事,等身錫杖一枚。
常持智慧(惠)刀劍,逢者眼目即開。
五嶺分鳶徼,三天峙鷲峰。法堂因嶂起,香閣與巖重。
寒水千尋壑,禪林萬丈松。日將輕影殿,風閑響傳鐘。
佛帳珠幡繞,經函寶印封。野鳴初化鶴,岸上欲降龍。
北牖泉埃散,南階石癬濃。凈花山木槿,真蒂水芙蓉。
古塔留奇制,殘碑紀勝蹤。一音三界路,十善百靈恭。
流竄同飄萚,登臨??杖笻。攝衣趨福地,跪膝對真容。
忽似毗耶偈,還如舍衛逢。宿心常懇懇,爾日更颙颙。
苦業暥前際,危光迫下舂。已知空假色,猶念吉除兇。
覆護如無爽,歸飛庶可從。
若能無著即如來,身中寶藏自然開。
一切生死皆消滅,判不更畏受胞胎。
悮(陳校作“悟”)時剎那不移慮,父子相見付珍財。
眾魔外道皆賓仗(項校“伏”),諸天空中唱善哉。
宋臘何須說,虞姬未足談。
頰態花翻愧,眉成月倒懸(《詩格》作“妝罷花更丑,眉成月對愁”。此首為贊譽志。以上六首皆見《文鏡秘府論》地卷《六志》引上官儀《筆札華梁》。《吟窗雜錄》卷一引托名魏文帝《詩格》每首各引二句。)
(按:《文鏡秘府論》原注“《筆札》略同”,《筆札》即指《筆札華梁》。王夢鷗《唐初詩學著述考》考證偽題魏文帝《詩格》,實即《筆札華梁》之刪節本,又謂“其『假作某詩』云云,其詩疑即上官儀詩”。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云:“蓋無適例,故爾假作也。”今據以收歸上官儀名下。)
父母憐(一作“烚”)男女,保愛(一作“受”)掌中珠。
亦(張改作“一”)死手遮面,將衣即覆頭。
死樸哭真鬼,連夜不知休。
天明奈何(張改作“河”)送,埋著棘嵩丘(一作“高坵”)。
耶娘腸(一作“腹”)寸斷,曾祖共悲愁。
獨守丘荒界(一作“野”),不知春夏秋(冬)。
但知墳下睡,萬事不能憂。
寒食[墓](慕)邊哭,卻被鬼耶(一作“邪”)由。
封迷昏暗久,徘徊夢里藏。
心塵既未洗,怖霑甘露漿。
慈顏發暉曜,燭我見朝陽。
忽逢善知友,開導益神光。
稍悟心澄靜,方猒俗蒼茫。
緇徒既肅肅,法侶亦鏘鏘。
見者心歡喜,歸誠向道場。
若存信邪倒,來苦未何殃。
(見同書卷二九《大乘部》)
龍門(丁誤作“開”)依御溝,鳳轄轉芳洲。
云峰初辨(《御覽》作“辯”)夏,麥氣早迎秋。
山翠余煙積,川平晚照收。
浪隨文鹢轉,渡(《御覽》作“波”)逐彩鴛浮。
風花輕未落(《御覽》作“洛”),巖泉咽不流。
一辭金谷苑,空想(丁注:“一作思”)竹林游。
黑白兩回開佛眼,不系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妙用恒常無作功。
圣智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八冊吳越釋延壽《宗鏡錄》卷十八)。
昔之玉在石,石在山,山有玉兮隱其間。
今則石為錯,玉為環,環亦獻兮君解顏。
遂與生芻為比,與郄桂同攀。
豈辛勤于道路,徒抱泣于荊蠻。(見《文苑英華》卷一一五)
避暑長巖東,蕭條趣不窮。
密藤成斗帳,疎樹即簷櫳。
槿花礙前浦,荷香欄上風。
寄言覆苔客,無事菓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