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 其一
春風吹萬物,氣象咸光輝。
悠悠靜者性,頹然與不違。
青山既如笑,黃鳥時來飛。
惜無童冠侶,長日空掩扉。
雖則掩空扉,幸無生是非。
春風吹萬物,氣象咸光輝。
悠悠靜者性,頹然與不違。
青山既如笑,黃鳥時來飛。
惜無童冠侶,長日空掩扉。
雖則掩空扉,幸無生是非。
春風吹拂著世間萬物,一切景象都閃耀著光輝。悠然閑適是靜者的本性,我安然地與這境界相契合。青山仿佛在歡笑,黃鳥時不時地飛來。可惜沒有像曾點那樣帶著童子和冠者一同游玩的伙伴,漫長的日子只能獨自緊閉家門。雖然緊閉著門,好在沒有招惹是非。
咸:都。
悠悠:閑適、悠然的樣子。
靜者:指心性淡泊、寧靜的人。
頹然:安閑自在的樣子。
童冠侶:指像《論語·先進》中曾點所說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那樣一同游玩的伙伴。
扉: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相對平靜的生活環境中,在春日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時也因身邊缺少知己而略有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寧靜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語言質樸。它展現了詩人在春日里的心境,體現了一種淡泊名利、遠離是非的生活態度。
鰲頭浪蹙掀天白,
鯨目光燒半海紅。
(見宋吳坰《五總志》)
(按:《全唐詩》卷八五一據《增修詩話總龜》卷八收“唐末蜀沙門”爾鳥逸句二,與此二句全同,惟前后互乙。今考僧爾鳥未見唐人記載。“鸞”字離作“、鳥”二字,與“爾鳥”二字字形極相近。可知“僧爾鳥”必為“僧鸞”之形訛,非另有其人。)
桂花窮北陸,荊艷下東鄰。
殘粧欲送曉,薄衣已迎春。
舉袖爭流雪,分歌競繞塵。
不應將共醉,年去遠催人。
(見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古今歲時雜詠》卷四一)
紫微晴雪帶恩光,繞仗偏隨鴛鷺行。
長信月留寧避曉,宜春花滿不飛香。
獨看積素凝清禁,已覺輕寒讓太陽。
題柱盛名兼絕唱,風流誰繼漢田郎。
占北斗,第一是妖星。
卻(京本作“都”)要分明軍(辛本、川本、京本作“君”)始吉,
忽然不現眾星明。
主將落奸情。(妖星乃貪狼星也。)
檻外征帆次第行,漁歌偏唱《竹枝》聲。
荷翻水面真珠碎,柳飏灣頭綠線輕。
巒隱九疑忘去處,淚經千古轉分明。
寥寥日暮云空淡,應為嚴妝廟貌清。
千年松樹枝芳偃,屈曲如人掉臂形。
見說瓦棺藏檜下,杜生題后定時名。
黥布城隍有感靈,祇緣劉項霸江津。
古來廟祝依然在,福蔭江壖萬萬春。(〖1〗《嘉靖志》注:“《嘉定志》。”)
祖月禪風集《寶林》,二千余載道堪尋。
雖分西國與東國,不隔人心到佛心。
迦葉最初傳去盛,慧能末后得來深。
覽期頓悟超凡眾,嗟彼常迷古與今。
閑佩毗盧印,人天末位尊。
寶航橫鳳浦,金錫掛龍門。
去后梁王感,來光魏主恩。
蔥山擕只履,半偈動乾坤。
隋收建業臨江渚,東望金陵筑此城。
正與石頭為對岸,從茲一統六朝平。
(〖1〗《嘉靖志》注:“《嘉定志》。”)
咸通七載初參道,到處逢言不識言。心里癡(《五燈會元》作“疑”)團若栲栳,三春不樂止林泉。
忽遇法王氈上坐,便陳疑懇向師前。師從氈上那伽起(一作“定”),袒膊當胸打一拳。
駭散癡(《五燈會元》作“疑”)團獦狚落,舉頭看見日初圓。從茲蹬蹬以碣碣,直至如今常快活。
只聞肚里飽膨脝,更不東西去持缽。
糞墻師有誡,經笥我無慙。
亂世成何事,唯添七不堪。
飛龍在天,云雨闐闐。
賢相秉鈞,倫方序圓。
時哉時哉,君其勉焉。
明王嶻嶪與天齊,勢壓諸峰不可梯。
霽雨孤鐘云外渡,叫霜群鴈月中棲。
仰觀碧落星辰近,俯視紅塵世界低。
七尺靈光雙彩展,石門金鼎謾留題。
銀根菡萏連天落,玉穗蒹葭動地飛。
蕩槳先生曾寄夢,憑軒公司合忘機。
江村白鳥和云沒,澤國寒蟬帶雨微。
何似高秋釣臺上,一聲清嘯送僧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