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吳僧魁一山十絕 其六
己學故學天隱說,
多因誤剃鏡中頭。
戲拈當日顏良案,
兩足何堪踏兩舟。
己學故學天隱說,
多因誤剃鏡中頭。
戲拈當日顏良案,
兩足何堪踏兩舟。
我已研習過舊有的學問,包括天隱的學說,大多是因為錯誤地剃度出家,才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光頭。戲謔地提起當年顏良的公案,兩只腳又怎么能同時踏在兩艘船上呢?
次韻:和詩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來創作。
天隱說:可能指某位號“天隱”的高僧或學者的學說,具體所指需結合當時佛教或學術背景。
誤剃:指錯誤地剃度出家,暗含對出家選擇的自嘲。
顏良案:或引用三國典故(顏良為關羽所殺),此處“案”可能指“公案”(佛教禪宗用來啟發悟性的案例),借指舊事或爭議。
兩足踏兩舟:比喻行事不專一,試圖同時兼顧兩種矛盾的選擇。
此詩為作者與僧人魁一山的唱和之作(次韻),可能創作于與僧人交游時。詩中“誤剃”“踏兩舟”或反映作者對出家修行與世俗生活矛盾的思考,或是對友人選擇的委婉勸誡。
全詩以戲謔口吻,借剃度、踏舟等日常意象,暗喻人生需專一選擇的哲理,語言通俗而哲理深刻,體現了宋代文人與僧人交游時常見的機鋒與思辨特色。
澤國秋霜,雁行南去瀟湘晚。西風歸興動江湖,一尺鱸魚短。好是別懷難遣。濺斜陽、青衫淚點。坐間無奈,錦瑟哀弦,玉壺深盞。
三徑無成,天涯身世嗟蓬轉。新聲聊遣唱陽關,紅燭搖金剪。還有登高望眼。渺平蕪、山遙水遠。一聲長笛,數點歸鴉,倚樓心懶。
要知今日謝枋得,便是當年許月卿。
滿院梅風,攪一鉤纖月,糝上簾須。檀槽有人慢撚,盤瀉珍珠。鼕鼕畫鼓,似開元、妙手花奴。奇哉技,飛揚感激,勝于讀史遷書。
太息東籬實甫,有無窮塊壘,墨染煙驅。一聲通仙鐵笛,碧海云孤。青衫濕透,問伊憐、旁有人無。還相調,輕云蔽月,今宵渺渺愁余。
驚疑濃霧蔽層霄,
咫尺渾如萬里遙。
卻怪東風吹不散,
園花開日也無聊。
畫省高車久已懸,
花封才子正青年。
鑒湖一曲幽棲處,
明月清風水拍天。
笑殺楦中青紫,從他皮里陽秋。白首潛郎不調,青云妄尉皆侯。
蕉鹿夢疑非夢,木雁材與不材。與其封一萬戶,何如飲三百杯。
選地為園小結廬,一邱亦自足樵漁。
久緣意氣同開社,豈為漂零賦卜居。
叢竹漸含霜色冷,殘荷猶傍晚涼舒。
秋光容易留歡賞,寧遣高陽雅會虛。
昔聞已卜扶溝廬,為復還從河上居。
嵩云洛日迥在眼,鼉沬蛟渦愁故墟。
一掬那傳少陵淚,經年不見茂先書。
荒村豺虎眠難穩,好共滄江學釣魚。
春前愁子日羸病
已過春期歲闌冷
往復言詩后應省
枝頭雀噪相向鳴
驛路回車駐光景
主人宿望功名際,
下客素心江海中。
舟楫由來歸傅說,
滄浪元自屬漁翁。
石梁駕空壑,
飄飖凌風躋。
道遇古皇仙,
指我上天梯。
我揖謝仙人,
先后天在茲。
望中尋尺盡松樅,
似刃群山不露鋒。
有洞無僧傷眇漠,
空村回首白云封。
見說矮人多計較
大家知道不曾藏
只將丈六金襕掛
莫與諸方論短長
為家不鑿井,擔瓶下前溪。
開穿亂漫下,但聞林鳥啼。
萬葉扶疏落畫檐
清風吹影上疏簾
人間翰墨閒游戲
一筆揮成不用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