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泗州游塔寺行役東西頗有河山之感示同游諸子三首
荊涂云一色,淮泗波千里。
山僧不出門,藤蒲對花水。
薝卜林皆玉,旃檀室是香。
供君鍮石罐,貯月在禪房。
風塵彈指過,于世已浮沉。
處處雙林客,年年五岳心。
荊涂云一色,淮泗波千里。
山僧不出門,藤蒲對花水。
薝卜林皆玉,旃檀室是香。
供君鍮石罐,貯月在禪房。
風塵彈指過,于世已浮沉。
處處雙林客,年年五岳心。
荊山和涂山被雪覆蓋,云與山顏色相同,淮河和泗水波浪浩渺,綿延千里。山中的僧人不出門,對著花草和流水坐在藤蒲上。薝卜樹林一片潔白如玉,旃檀的禪房里彌漫著香氣。僧人拿出鍮石罐,將月光收藏在禪房之中。塵世的紛擾如彈指間過去,在這世上已歷經沉浮。處處都有像雙林般的修行之人,年年都懷揣著游歷五岳的心意。
荊涂:荊山和涂山。
淮泗:淮河和泗水。
藤蒲:藤編的蒲團。
薝卜:一種花,白色,香氣濃郁。
旃檀:即檀香。
鍮石罐:鍮石制成的罐子,鍮石是一種黃色有光澤的礦石,近似黃金。
雙林客:指修行之人,雙林有佛教中釋迦牟尼涅槃之地的寓意。
五岳心:指有游歷五岳、追求自由超脫的心意。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標題‘行役東西頗有河山之感’推測,詩人可能在公務奔波途中,于雪后游覽泗州塔寺。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定的動蕩或紛擾,詩人在自然與禪意中尋求內心的寧靜,借景抒情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超脫塵世、向往自由修行的心境。其突出特點是景中含情、禪意濃厚。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與藝術表達。
達者性不晦,鍊形重入胎。
一元真璞在,三指舊山來。
流俗見去住,法身無往回。
昔經行道院,香撥一星灰。
花信風傳閬苑香,
騰空鶴駕望仙郎。
當年誰為看爐鼎,
曾得丹砂入藥囊。
岧峣高不極,選勝共登臨。澗壑隨峰迥,煙巒障日陰。摩天懸壁峭,訪古入巖深。欲問幽棲處,云封不可尋。
九水崖循曲,千巖路轉迷。高山深莫莫,客子意棲棲。石咽泉聲細,松虬日蔭低。紫芝如可采,乘興更攀躋。
吏部文章萬世,
吾求善本編窺。
散帙云窗棐幾,
同安得見丘遲。
苔徑云泉松十尋,風回眾壑自龍吟。
謝家群從多詩興,蘇嶺高人發笑音。
樹色夾城春雨暗,江光吞壁夕陽沉。
生涯卒歲渾疏豁,望逐金莖使不禁。
君留燕,吾適魯,去年花時各羈旅。
鞭梢兩地恰歸來,一時花下同賓主。
殿春朵朵翻瓊英,白頭相對千花明。
有酒但作長鯨飲,有句肯學寒螀鳴。
物情共艷三公爵,魏國聲名兆花萼。
我與君家共息機,無須離別悵分飛。
朱朱白白皆堪賞,不羨揚州金帶圍。
小疾翻令吏日閒,
明窗盡展古書看。
何須新句能消暑,
滿腹風云六月寒。
湖云吹散遠天澄,
打稻村前趁晚晴。
一縷柳絲紅不定,
夕陽猶傍遠山明。
閒居宜僻地,花竹自成園。
古木幽啼鳥,東風靜閉門。
疏慵愧高臥,悠忽是虛尊。
遺訓遵坡老,括囊六四坤。
草亭新構絕塵侵,雅稱將軍逸樂心。
能以文謨資武略,頓令城市有山林。
秋清撫景詩頻詠,公暇娛情酒謾斟。
晚節更憐叢菊在,西風吹綻滿籬金。
黃堂通夕聽檐聲,去謁靈湫及未明。
畫鹢破寒收宿靄,老龍擎日獻新晴。
何須厭勝驅黃帽,況復精誠卻衛兵。
盡道使君能撫字,歸途爭看古陽城。
南方樹藝早,嘉蔬當及時。王官鑿冰罷,忽起田園思。
東郊織臺笠,西郭編茅茨。田家不辛苦,衣食當待誰。
曳裾京華塵,徒自欻四支。三江綠煙起,何日佇杖藜。
園田二三月,不盡花枝煙。青村對鳴鳩,茅屋下寒泉。
蒸茶復刈麥,俱及谷雨前。盈盈斯螽股,采采柔桑錢。
巖居遠朝列,云臥隔市廛。邇來多行役,裘敝不得旋。
旅徒何囂囂,頻年棄墳墓。秋邁望春歸,冬盡悲秋度。
三見王官麥,長吟白亭樹。青青巖上條,已蔽巖前路。
倀倀東游子,何時復西顧。秋霜落明鏡,朱顏不逮故。
柴桑高隱,丘壑歲寒姿。北窗下,羲黃上,古人期。俗人疑。束帶真難事,賦歸去,吾廬好,斜川路,攜筇杖,看云飛。
六翮冥冥高舉,青霄外、矰繳何施。且流行坎止,人世任相違。采菊東籬。正悠然、見南山處,無窮景,與心會,有誰知。
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詩。可忘機。一笑騎鯨去,向千載,賞音稀。嗟倦翼,瞻遺像,是吾師。
門外空馀衰柳,搖疏翠、斜日輝輝。遣行人到此,感嘆不勝悲。物是人非。
雍丘懷祖逖,慷慨復中原。
一旅人心繫,孤身豫土存。
北藩無邵績,并鎮失劉琨。
犄角人俱盡,狂胡誓獨吞。
植物雖微性有常,
人心翻覆至難量。
李陵衛律陰山死,
不似葵花識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