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立春得春字
瑞兆農祥斗建寅,管弦聲里萬家春。
遙知圣主行時令,日月光華淑氣新。
葭管灰旋萬象新,東風吹徹海天春。
會須遍播陽和意,島嶼民皆擊壤民。
瑞兆農祥斗建寅,管弦聲里萬家春。
遙知圣主行時令,日月光華淑氣新。
葭管灰旋萬象新,東風吹徹海天春。
會須遍播陽和意,島嶼民皆擊壤民。
吉祥的征兆預示著農事的好年景,斗柄指向寅位。在管弦樂聲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春天。我在遠方就知道圣明的君主在順應時令行事,日月的光華讓天地間的溫和之氣煥然一新。葭管中的灰飛動,世間萬物呈現新貌,東風吹遍了海天,帶來了春天。應當讓這溫暖祥和的氣息廣泛傳播,讓島嶼上的百姓都能過上安樂的生活。
瑞兆農祥:吉祥的征兆預示著農事的好年景。斗建寅:斗柄指向寅位,代表立春時節。
管弦:指音樂。
圣主:圣明的君主。行時令:順應時令行事。
葭管灰旋:古代用蘆葦內膜燒成的灰放在律管內,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這里表示節氣變化,萬象更新。
陽和:溫暖祥和之氣。
擊壤民:指生活安樂的百姓。
“乙丑”為干支紀年,具體年份需結合更多背景確定。立春是重要節氣,古人重視順應時令。此詩可能創作于乙丑年立春,當時社會相對穩定,詩人借立春之景表達對圣主治理和百姓生活的美好愿景。
這首詩主旨是借立春之景,表達對圣主的贊美和對百姓安樂生活的期許。其特點是描繪立春景象生動,情感積極向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周城百雉擁中軍,阿閣三間麗白云。
燕雀總知依盛德,山河相與助雄文。
輕裘緩帶居多暇,旨酒嘉肴客易醺。
還識魏牟懷北醺,正逢長日扇南熏。
熠熠臺符切太微,滿朝文物盡光輝。
曾扶圣日攀云上,便向春風解組歸。
一代衣冠矜閥閱,同時父子筦樞機。
人生富貴誰難致,八十如公自古稀。
晚雨蕭蕭急,秋陰處處高。
風云愁宇宙,淮海怒波濤。
貧有匣中劍,饑余井上桃。
誰能散積靄,萬里度鴻毛。
落日孤城閉,高風暮角愁。
邊聲亂歸馬,物色向新秋。
尚有單于怨,仍傳出塞憂。
時平翻感激,不語看層樓。
休汝曾更月旦評,幾年漂泊倦塵冥。
神峰好在巖巖石,符采依然兩兩星。
天祿自嫌書尚白,絳帷猶喜眼猶青。
召南風什知多少,一一親弦更許聽。
秦川歸騎照山紅,不覺悲簫起暮風。
天上紫樞深北斗,人間金印獨三公。
漢庭樽俎奇謀在,隴首旌旗殺氣空。
見說韋平有家學,莫將文字葬墳中。
載驅冬歲極河源,狀奏今朝款帝閽。
目斷白云浮魏闕,心先飛騎向中原。
揣摩詎試衡人術,感激空銜國士恩。
猶使匈奴戴黃屋,南歸慚吊陸公魂。
一住仙祠絕世塵,庭前種玉已嶙峋。
朝昏龍虎常聽法,左右瓊瑤自逼人。
翠鳳有時翻瑞影,銀蟾通夕墮清津。
黃金絡馬何年醉,得去同游幾洞春。
琪樹無聲粉蘂圓,岧嶤雙闕射云鮮。
寒交玉珮趨三殿,曉拜珠旒下九天。
仙仗影翻初照月,高門塵絕欲生煙。
燕余寶陌騰歸馭,更為都人賦有年。
天涯畢昴隔煙塵,風雪梁山憶侍親。
行記簡書聊接淅,去懷印綬正逢春。
評依月旦情增戀,詩感蘭陔意重陳。
先向沙隄侯歸騎,郤瞻霖雨作伊晨。
明蟾此夜新,佇立爽精神。
幾夕隔霖雨,相看如故人。
風生疑折桂,云過欲埋輪。
應有關山客,長歌淚滿巾。
念昔都門手一攜,春禽爭向苧蘿啼。
夢回金殿風光別,吟到銀河月影低。
舞急錦腰迎十八,酒酣玉醆照東西。
何時得遂扁舟去,雪棹同君訪剡溪。
漢家宮省青槐下,信斷鰲峰日易斜。
應為能言鏁鸚鵡,翻愁無思學楊花。
風波滾滾驚人事,文字孳孳老歲華。
偶向東樓望春色,歸心不覺到天涯。
祖燕催移玉殿班,都人齊向苑傍看。
古來少有三師退,天下曾將大器安。
綠野春深花更好,石樓夜午月應寒。
塵埃抖擻無余事,卻憶磻溪舊釣竿。
蒼龍大火明堂分,原廟離宮萬乘居。
五帝遺聲在名頌,三公出使用安車。
去思尚想多耆老,條教祇煩讀舊書。
復道平臺彌百里,鄒陽何處曳長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