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厓山三首
慈元舊殿盡荊榛,碑壓頹垣鳥跡新。惟有忠魂長不沒,怒濤猶撼海門津。
百年俎豆水云間,萬里虹橋指顧還。節義今傳余闕廟,何人解憶古厓山。
占城一往竟何如,漫道宋人儒術迂。拚得海陵身一死,不妨長講意誠書。
慈元舊殿盡荊榛,碑壓頹垣鳥跡新。惟有忠魂長不沒,怒濤猶撼海門津。
百年俎豆水云間,萬里虹橋指顧還。節義今傳余闕廟,何人解憶古厓山。
占城一往竟何如,漫道宋人儒術迂。拚得海陵身一死,不妨長講意誠書。
慈元殿舊址長滿了荊棘和榛樹,石碑壓著倒塌的墻壁,上面有鳥兒新留下的痕跡。只有忠臣的魂魄永遠不會磨滅,憤怒的波濤還在撼動著海門渡口。百年來祭祀的香火在水云之間延續,萬里長橋仿佛抬手間就能到達。如今節義之事流傳在余闕廟,可又有誰還記得古厓山的往事呢。前往占城究竟結果如何,別說宋人奉行儒術是迂腐之舉。能在海陵拼死一戰,也不妨長久地宣講誠意正心的學問。
慈元舊殿:指慈元殿,南宋為楊太后所建。荊榛:荊棘和榛樹,泛指叢生的灌木。頹垣:倒塌的墻壁。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引申為祭祀。虹橋:可能指某種橋梁,此處表意較模糊。余闕:元末官員,以忠義著稱。占城:古國名,在今越南中部。海陵:地名。意誠書:指儒家講誠意正心的書籍。
此詩創作背景與南宋滅亡相關。南宋末年,政權搖搖欲墜,最終在厓山海戰中覆滅。詩人目睹南宋舊殿的荒蕪,有感于忠臣義士的事跡和后人對這段歷史的態度,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對歷史的反思和對忠義精神的弘揚。
這首詩主旨在于緬懷南宋滅亡的歷史,歌頌忠臣義士的節義。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感真摯深沉。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對國家興亡和忠義精神的關注。
蒙居養正齋,清景湛靈臺。
疊石移山至,開池待月來。
是誰游象外,求我放心回。
庭際風敲竹,分陰滿綠苔。
瀲滟一池蓮,禪房住半邊。
北通關市路,西透馬塍泉。
碧色冷搖日,香風近撲天。
遠公雖不作,清社有人傳。
十年缾缽走天涯,四海聲名一永嘉。
不趁新霜嘗橘柚,了無歸夢到蒹葭。
江頭來往春強半,門外推敲月又斜。
換骨奪胎如得妙,愿從勾漏問丹砂。
郢手由來善運斤,楚天空闊鶚書頻。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虱聊為地上臣。
細雨斜風潛入夜,岸花汀草已知春。
君如不負虛前席,治體當言寢積薪。
圣朝選表作公卿,如此才猷合要津。
上亦知公能體國,心乎濟物不謀身。
梅花嶺下忽千里,荷橐班中添一人。
民愿借留留不得,多應留與十分春。
秋風遠客嘆飄零,滿鏡吳霜故故明。
酒盞論心疎舊約,詩筒到眼快新評。
短檠伴我夜深靜,長笛何人月下橫。
步繞空庭吟未竟,隔林鸜鵒又傳更。
隔年亢旱到初春,才掛征帆雨浥塵。
諒得靖共神所介,更留約束后來遵。
今朝南浦悲行子,明日陽關憶故人。
老我滯留歸未得,斗升全為白頭親。
住寺近郊臺,禪林扣遍回。
門從齋后閉,客自雨中來。
靜勝方知妙,吟成不敢催。
相思渺何許,時展畫圖開。
來往吳陵路,漁樵是切鄰。
雨容輕濕曉,水氣暗浮春。
野鴈情如客,汀鷗黠近人。
梅花篷底見,倍覺有精神。
絕頂住居安,千峰翠作攢。
風吹云影破,天漏月光寒。
野水無行路,孤松半倚看。
有時吟到曉,清韻激飛湍。
相逢白蓮社,失腳過前溪。
野興云橫浦,禪心絮著泥。
梅花大庾嶺,缽石古招提。
擾擾仕途夢,從前幾個迷。
為愛簷前竹,特立萬竿玉。
蕭蕭送雨聲,沈沈照窗綠。
風雪凌壓之,可摧不可曲。
澹然如幽人,長年在空谷。
兩程行始到,寺與海波鄰。
插草燉煌士,傳衣庾嶺人。
話長緣久別,月澹欲侵晨。
憶在凌霄日,相同是夙因。
東洲一片云,凝住石湖濱。
群岫堆蒼玉,萬松生翠鱗。
相看碑上字,不死墓中人。
曾筆中興事,傷時在泣麟。
乾坤公道在,又見雪來蘇。
貴賤皆白屋,高低盡坦涂。
莫嫌春力淺,猶勝去年無。
卻憶尋芳者,還成訪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