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夏赴邳州桃源決事感作 其一
入耳哀鴻遍野鳴,
誰教胥吏復苛征。
河流怒吼驚剽急,
疑訴群黎疾怨聲。
入耳哀鴻遍野鳴,
誰教胥吏復苛征。
河流怒吼驚剽急,
疑訴群黎疾怨聲。
耳邊到處是災民的哀號聲,是誰讓小吏們又進行苛刻的征稅呢?河水怒吼奔騰,水流湍急,仿佛在訴說著百姓的痛苦和怨恨。
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災民。
胥吏:小官吏。
苛征:苛刻地征稅。
剽急:水流湍急。
群黎:百姓。
“辛亥”可能是指1911年,當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困苦。詩人前往邳州桃源處理事務,看到百姓在苛政和自然災害下的悲慘遭遇,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反映百姓疾苦,批判苛政。其特點是情感真摯,直抒胸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能讓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詩人的人文關懷。
松樹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門無人入,古木花不開。
綠竹歲寒在,故人衰老多。
月色靜中見,泉聲深處聞。
古觀茅山下,諸峰欲曙時。
真人是黃子,玉堂生紫芝。
禪門至六祖,衣缽無人得。
古墓碑表折,荒壟松柏稀。
秋深知氣正,家近覺山寒。
山僧不記重陽日,因見茱萸憶去年。
今非古獄下,莫向斗邊看。
海月生殘夜,江春入暮年。
窗風枯硯水,山雨慢琴弦。
古墓石棱棱,
寒云晚景凝。
空悲虎溪月,
不見雁門僧。
古殿清陰山木春,
池邊跂石一觀身。
誰能來此焚香坐,
共作壚峰二十人。
萬里歸鄉路,隨緣不算程。
尋山百衲弊,過海一杯輕。
夜宿依云色,晨齋就水聲。
何年持貝葉,卻到漢家城。
越人僧體古,清慮洗塵勞。
一國詩名遠,多生律行高。
見山援葛藟,避世著方袍。
早晚云門去,儂應逐爾曹。
童子出家無第行,
隨師乞食遣稱名。
長沙豈敢論年幾,
絳老惟知甲子生。
不須行借問,為爾話閩中。
海島陰晴日,江帆來去風。
道游玄度宅,身寄朗陵公。
此別何傷遠,如今關塞通。
西塞長云盡,
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見,
臥入武陵花。
此君與我在云溪,
勁節奇文勝杖藜。
為有歲寒堪贈遠,
玉階行處愿提攜。
出谷入谷路回轉,
秋風已至歸期晚。
舉頭何處望來蹤,
萬仞千山鳥飛遠。
王喬一去空仙觀,白云至今凝不散。
星垣松殿幾千秋,路逢一人擎藥碗,松花夜雨風吹滿。
自言家住在東坡
浮丘山上見黃冠,松柏森森登古壇。
一莖青竹以為杖,縮地往來無定所,花源到處路漫漫。
惆悵至日暮,寒鴉啼樹林。
破階苔色厚,殘壁雨痕深。
命與時不遇,福為禍所侵。
空余行徑在,令我嘆人吟。
孤棹移官舍,新農寄楚田。
晴林渡海日,春草長湖煙。
臥對閑鷗戲,談經稚子賢。
佳期更何許,應向嘯臺前。
新田繞屋半春耕,藜杖閑門引客行。
山翠自成微雨色,入夜更宜明月滿。
雙童喚出解吹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