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監丞挽詩
論激回天力,身開夾日勛。危言起平勃,奸膽落伾文。淚灑衡山月,神凄蜀嶺云。若微劉柱史,千古閟清芬。
冰至人猶玩,波頹力不支。搖搖路旁梗,炯炯日中葵。學道長身健,憂時兩鬢絲。竟搖天老眼,畀以寧馨兒。
論激回天力,身開夾日勛。危言起平勃,奸膽落伾文。淚灑衡山月,神凄蜀嶺云。若微劉柱史,千古閟清芬。
冰至人猶玩,波頹力不支。搖搖路旁梗,炯炯日中葵。學道長身健,憂時兩鬢絲。竟搖天老眼,畀以寧馨兒。
您的言論激烈有回天之力,親身建立輔佐帝王的功勛。正直言論堪比陳平、周勃,讓奸佞如伾文之流膽寒。淚水灑向衡山明月,英魂凄然伴蜀嶺白云。若沒有劉柱史的記載,您的高潔品德將永被埋沒。寒冰降臨人們仍在嬉游,波浪頹敗力量難以支撐。如路旁斷梗搖搖欲墜,似向日之葵心明眼亮。研習道學長年身體康健,憂心時事雙鬢已生白發。最終讓上天也看錯眼,將您這般優秀之人帶走。
夾日勛:指輔佐帝王的功勛,日喻帝王,夾日形容左右輔佐。
平勃:漢代陳平、周勃,均以忠誠正直著稱,此處借指賢臣。
伾文:唐代王叔文、王伾,“永貞革新”核心人物,后被視為權奸,此處代指奸邪。
柱史:即柱下史,古代御史的別稱,此處指記錄史實的官員。
寧馨兒:魏晉南北朝俗語,意為“這樣的孩子”,后多用作褒義,指優秀杰出之人。
此詩為挽詩,當創作于游監丞去世后。游監丞生平不詳,詩中提及“危言”“奸膽落”等,推測其生前剛正敢言、力抗權奸;“學道長身健,憂時兩鬢絲”則反映其學識深厚、憂心國事。作者通過此詩悼念其功績與品格,表達對賢才早逝的痛惜。
全詩緊扣“挽”字,前半贊其功績與品格(論功、斥奸、留名),后半嘆其遭際與哀痛(時勢艱難、憂時早衰、天奪其壽),既顯逝者之賢,又抒生者之悲,是一首兼具史鑒意義與情感深度的挽詩。
圓沙有此隠君子,短褐枯筇自一丘。
安樂窩中寬宇宙,逍遙游處眇公侯。
逢人皆喜一無忤,于世何求百不憂。
種德已深天必報,大兒玉立最清修。
龍門鑿破碧天池,呈佛高峰插翠微。
對岸鐘聲猶隠耳,御風簷角尚如翚。
二神擇地非著相,雙錫騰空向上機。
此境世間如更有,安知古殿不重飛。
仙芽龍水辦頭綱,百草山中不敢香。
表進得陪華使拜,貢余遣餉守臣嘗。
擬思苦口陳忠諫,可但飴茶獻上方。
分我清風生兩腋,惜無文字只枯腸。
拜疏歸田學老農,天高未肯聽衰翁。
逸民且舉邵康節,有子并稱程大中。
給札說書皆御墨,教忠錫爵勵群工。
老臣只代臣頤請,頤不祈恩何自通。
何人潄石枕寒青,飛鳥徘徊不敢經。
卻騎同登觀溟涬,懷仙遙想戒真泠。
西山南浦臨流閣,北樹東云把酒亭。
道極高明須峻絕,鐵獅峰頂振風翎。
吾黨仲容,行修能通。而志卓然,以慕直躬。嘗儕扣閽,力摧奸鋒。上旌其言,擢第南宮。
府庠諸生,坐斥怱怱。君盡遠詒,盍援掖逢。予疏已先,所見略同。每起敬愛,有烈士風。
予歸里闬,時訪藋蓬。匪義不談,惟理是窮。告予戍及,棲枳湘中。壯哉茲行,近紫蓋峰。
刑使杰然,蜀彥之雄。埋輪大勇,折檻精忠。朝夕趨承,必得所從。一被容接,終身登龍。
惟仕首輔,必廉必公。惟學策要,必敬必恭。胡張之鄉,名理之宗。公余取友,以相磨礲。
特為予來冬復春,重尋舊話續新聞。
諸儒學北今誰嗣,獨步斗南猶有君。
精舍諸生朝問道,郡齋一叟夜論文。
縶維不可成分袂,搔首江東日暮云。
贏糧多士二千余,爭向柯山講席隅。
立天地心鳴道鐸,開生靈眼識師儒。
孔融魯國奇男子,孟氏鄒人大丈夫。
我在紫霞洲上笑,惜無羽翼到三衢。
周原愔愔隸臺綱,茶篚馳供玉食香。
貢重鄭男難并列,品珍考叔未曾嘗。
乳花烹就分清貺,英草吟成屬大方。
后蔡前丁同入諷,令人懷古九回腸。
淳祐清忠推杜李,巋然名德頼公存。
歲時闊會英耆社,風月稀游獨樂園。
一榻自觀心主靜,諸賢欲扣我忘言。
仆歸借屋西湖畔,半載才能兩造門。
東萊之師,是為拙齋。學無不究,道無不該。體統純正,規模拓恢。卓成一家,猶斗之魁。
未及百年,遺響冷灰。我守寶婺,四學是開。以導生徒,俾紹東萊。回首七霜,諒多成材。
英英耕叟,我友自孩。吐詞不群,制行亦瑰。勉以朱學,持論不回。仆家源流,是擁是培。
仲尼得伋,垂教方來。拙齋有孫,其道未頹。且告瓜熟,定王之臺。僮馬載馳,羔鴈屢催。
予聞湘流,夙稱圣涯。懋陵之邦,元公所胎。南軒昭昭,五峰巍巍。豈無秀民,可與摩揩。
求仁得仁,懋哉懋哉。
易中之策,陰陽錯綜。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受命如響,吉兇生動。
子取策名,仆沿理控。
先覺仲尼,方人子貢。
惟誠前知,不億而中。
中庸即易,是道公共。
非策之策,斯語請誦。
眼界紛紛盡掃除,云煙杳霧是匡廬。
江山信美非吾土,井邑繁雄想舊廬。
落筆縱橫看草檄,感時憂憤欲成書。
要須起赴功名會,莫守陳編似蠹魚。
醉墨淋漓天地間,誰知大德不逾閑。
世無孔子今希孔,國有顏淵易鑄顏。
多士龍門一喬岳,斯文牛耳兩名山。
暮春九曲峰前水,一笑風雩氣象還。
夜涼北風三尺雪,懸崖凍崩樹凍折。
此時梅花獨清絕,箕山高風首陽節。
何人花下騎蹇馿,風雪墮面冰吟須。
唐巾飄蕭纻袍窄,識者指以為梅臞。
屋山棱棱出林罅,雙鶴忍寒追不下。
欲尋門巷訪梅仙,人言此是苔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