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臺懷古
昭王禮賢士,筑館黃金臺。
矯矯昌國君,奮袂起塵埃。
下齊七十城,聲振滄海隈。
汶篁植薊邱,豈曰非雄才。
遺跡雖榛蕪,千載猶低佪。
市駿固有術,貴在先龍媒。
但得一士賢,可以收群材。
昭王禮賢士,筑館黃金臺。
矯矯昌國君,奮袂起塵埃。
下齊七十城,聲振滄海隈。
汶篁植薊邱,豈曰非雄才。
遺跡雖榛蕪,千載猶低佪。
市駿固有術,貴在先龍媒。
但得一士賢,可以收群材。
燕昭王以禮對待賢才,修筑了黃金臺。杰出的昌國君樂毅,揮袖從塵埃中奮起。他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聲名震動了海邊。把齊國汶水的竹子移植到了薊丘,怎能說他不是雄才呢。黃金臺的遺跡雖然已荒蕪,但千年后人們仍在此徘徊。買駿馬本有辦法,關鍵在于先得到良馬。只要得到一位賢才,就可以招攬眾多人才。
昭王:指燕昭王。禮賢士:以禮對待賢才。
矯矯:出眾的樣子。昌國君:即樂毅,因功被封昌國君。
奮袂:揮動衣袖。
下:攻下。
汶篁:指齊國汶水的竹子。薊邱:燕國都城。
榛蕪:荒蕪。
市駿:買駿馬。龍媒:良馬。
此詩創作時間不詳。一般認為是詩人看到黃金臺遺跡,聯想到燕昭王筑臺招賢、樂毅等賢才得以施展抱負的歷史,有感于現實中人才的境遇而創作。當時可能社會存在賢才不得重用的情況,詩人借此表達對賢才的渴望和對統治者的期望。
這首詩主旨是強調統治者禮賢下士、招攬人才的重要性。其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借古喻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經典名作,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對人才問題的關注。
危軒重疊開,訪古上裴回。
有舌嗟秦策,飛梁駕楚材。
云霄隨鳳到,物象為詩來。
欲和關山意,巴歌調更哀。
松徑引清風,登臺古寺中。
江平沙岸白,日下錦川紅。
疏樹山根凈,深云鳥跡窮。
自慚陪末席,便與九霄通。
秦相駕群材,登臨契上臺。
查從銀漢落,江自雪山來。
儷曲親流火,凌風洽小杯。
帝鄉如在目,欲下盡裴回。
秋天如鏡空,樓閣盡玲瓏。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
鳥行看漸遠,松韻聽難窮。
今日登臨意,多歡語笑同。
臺上起涼風,乘閑覽歲功。
自隨臺席貴,盡許羽觴同。
樓殿斜暉照,江山極望通。
賦詩思共樂,俱得詠詩豐。
肅肅清廟,登顯至德。
澤周八荒,兵定四極。
生物咸遂,群盜滅息。
明圣欽承,子孫千億。
重樓窗戶開,四望斂煙埃。
遠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
乍疑蟬韻促,稍覺雪風來。
并起鄉關思,銷憂在酒杯。
微暖春潛至,輕明雪尚殘。
銀鋪光漸濕,珪破色仍寒。
無柳花常在,非秋露正團。
素光浮轉薄,皓質駐應難。
幸得依陰處,偏宜帶月看。
玉塵銷欲盡,窮巷起袁安。
層屋架城隈,賓筵此日開。
文鋒摧八陣,星分應三臺。
望雪煩襟釋,當歡遠思來。
披云霄漢近,暫覺出塵埃。
水府乘閑望,圓波息躍魚。
從來暴泥久,今日脫泉初。
得志寧相忌,無心任宛如。
龍門應可度,鮫室豈常居。
掉尾方窮樂,游鱗每自舒。
乘流千里去,風力藉吹噓。
開閣錦城中,余閑訪梵宮。
九層連晝景,萬象寫秋空。
天半將身到,江長與海通。
提攜出塵土,曾是穆清風。
桑臺煙樹中,臺榭造云空。
眺聽逢秋興,篇辭變國風。
坐愁高鳥起,笑指遠人同。
始愧才情薄,躋攀繼韻窮。
登覽值晴開,詩從野思來。
蜀川新草木,秦日舊樓臺。
池景搖中座,山光接上臺。
近秋宜晚景,極目斷浮埃。
結纜蘭香渚,柴車上連岡。
晏溫值初霽,去繞山河長。
獻歲冰雪盡,細泉生路傍。
行披煙杉入,激澗橫石梁。
層閣表精廬,飛甍切云翔。
沖襟得高步,清眺極遠方。
潭嶂積佳氣,荑英多早芳。
具觀澤國秀,重使春心傷。
念遵煩促途,榮利騖隙光。
勉君脫冠意,共匿無何鄉。
無心唯有白云知,
閑臥高齋夢蝶時。
不覺東風過寒食,
雨來萱草出巴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