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寧寺二首 其二
蟻垤千峰矗,蛛絲一徑微。
風回爭路出,云起挾山飛。
濟勝矜游具,忘勞習化機。
不知于役久,魚鳥漸相依。
蟻垤千峰矗,蛛絲一徑微。
風回爭路出,云起挾山飛。
濟勝矜游具,忘勞習化機。
不知于役久,魚鳥漸相依。
千座山峰像螞蟻堆的土堆般矗立,一條小徑如蛛絲般細微。風回旋著,眾人爭路而出;云涌起時,好似挾帶著山巒一同飛舞。我自夸游玩的器具能助我勝景暢游,習慣了這自然變化之理便忘記了勞頓。不知不覺在外奔波已久,連魚鳥都漸漸與我親近相依。
蟻垤(dié):螞蟻做窩時堆在洞口的小土堆,這里形容山峰像蟻垤一樣。
濟勝:原指能勝游,即能游歷勝景,這里指有助于游覽勝景的器具。
矜(jīn):自夸。
化機:自然變化的玄機。
于役:指在外奔波。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是在游歷泰寧寺時所作。當時詩人可能長期在外奔波,在游覽泰寧寺的過程中,被自然美景所吸引,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描繪了泰寧寺周邊的奇麗景色,展現了詩人在自然中的悠然心境。詩中獨特的意象和生動的描寫,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敏銳觀察力和細膩情感。
面勢俯巖隈,雕軒映水開。
云從棟間出,人自鑒中來。
櫂楫歌聲度,漸裳禊事回。
東山如未起,好住小蓬萊。
醽淥如澠味似飴,朝回何必典春衣。
序賓留飲觴無算,速父供甘羜更肥。
不惜郫筒令遠寄,惟憂遼豕得深譏。
小家曲糵君諳在,莫使邯鄲枉見圍。
舊池疏引透新池,轉覺澄瀾勢渺彌。
得志魚蝦爭跳躍,無根萍梗任推移。
船頭欲過沖橋腳,柳眼初開映水湄。
借問阿連春草句,何人先把紫毫摛。
吾觀李太尉,所失在夸權。
名遂不知退,膏明惟自煎。
終身戀華組,何日到平泉。
徒有思歸意,歌詩盈百篇。
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紗窗燕拂簷。
蓮子數杯嘗冷酒,柘枝一曲試新衫。
階臨池面勝看鏡,屋映花叢當下簾。
誰倚南樓指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
劇談亹亹倍塵麾,奇表堂堂對伏犀。
易作詩章頻有得,難為逋峭豈無稽。
回驅大旆龍沙北,歸直清廂虎帳西。
久困土山緣直道,侃然常恥病于畦。
相引朝來碧澗傍,山林雪盡水流長。
未應驚鳥下苔岸,先共觀魚跨石梁。
日淡沙寒鷗自聚,歲闌春入草含芳。
鮑昭湯老須同詠,何必人間萬事忙。
惜無百里地封君,攝相區區道屢伸。
少正將身膏斧刃,侏儒流血污車輪。
方令魯國知王法,自此齊侯畏圣人。
昔放四兇誅二叔,舜周功業殆同倫。
遠目仍秋望,依依江上風。
煙濤寒飐白,霜葉亂翻紅。
列岫晴霞外,遵鴻晚照中。
覊懷同屈宋,倚立恨無窮。
縹帙青箱次第開,慨然英氣轉難裁。
莫言美事俱長往,須有清風屬后來。
彈鋏始知皆瑣旅,枕戈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況真非薄,只是休容楚鴆媒。
世歷亡秦遠,湖連大海瀕。
柘山標觀望,玉女見威神。
渺渺旁無地,滔滔孰問津。
何年化魚鼈,髣髴歷陽人。
雨后城南路,無泥未有塵。
因觀曲江樹,更憶杏園春。
草色遙侵水,山光翠逼人。
劭農兼訪古,攬轡緩朱輪。
小閣登臨春暮時,綺欄飛闥映游絲。
鶯喧曲檻韓馮樹,蘚晦幽庭貢禹綦。
閑對碧云吟桂水,狂思長袂宿蘭池。
徘徊望斷江邊客,采得瑤華寄與誰。
厭見人境喧,清游憶靈越。
東南千萬山,浮青滿寥泬。
從來鑒中景,形勝人間絕。
月湛換鵝溪,云起藏書穴。
客子若飄蓬,遽與故人別。
尺素未及通,芳草已云歇。
所悲行路難,俯仰損名節。
鳴鴈欲東飛,寄語謝明月。
西陵何限栢,一一勝瑤華。
幾縱青絲騎,多逢油壁車。
香囊猶未致,春帶已成賒。
莫作云間月,愿親梁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