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諸公過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
律座下朝講,晝門猶掩關。
叨同靜者來,正值高云閑。
寂爾方丈內,瑩然虛白間。
千燈智慧心,片玉清羸顏。
松色落深井,竹陰寒小山。
晤言流曦晚,惆悵歸人寰。
律座下朝講,晝門猶掩關。
叨同靜者來,正值高云閑。
寂爾方丈內,瑩然虛白間。
千燈智慧心,片玉清羸顏。
松色落深井,竹陰寒小山。
晤言流曦晚,惆悵歸人寰。
宣上人結束了早上的講經,白天寺門還依舊緊閉著。我有幸和靜修之人一同前來,正趕上高天白云悠閑自在。方丈室內一片寂靜,在這空明的境界中顯得瑩潔。上人心中有千燈般的智慧,面容如片玉般清瘦。松影落在深深的井中,竹蔭使小山透著寒意。與上人交談不知不覺夕陽西下,我滿懷惆悵地回到塵世。
律座:宣講戒律的座位。
叨:謙詞,表示受之有愧。
靜者:指參禪靜修之人。
虛白:指純凈的心境?!肚f子·人間世》:“虛室生白。”
清羸:清瘦。
晤言:對面交談。
流曦:流逝的日光。
人寰:人間。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詩人與友人一同拜訪福先寺律院的宣上人。在佛教盛行的時代,文人雅士常與僧人交往,探討佛法、文學等,此詩可能是詩人在這種交往過程中的創作,反映出當時文人對佛教文化的喜愛和對清凈修行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描寫拜訪宣上人的經歷和感受。其突出特點是營造出清幽靜謐的意境,生動展現了宣上人的形象和精神境界。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唐代文人與佛教文化的交融,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尚。
望月憶披襟,長溪柳半陰。
高齋初釀酒,孤棹遠攜琴。
犬吠秋山迥,雞鳴曉樹深。
開門更欹枕,誰識野人心。
樟亭去已遠,來上虎頭巖。
灘急水移棹,山回風滿帆。
石梯迎雨滑,沙井落潮咸。
何以慰行旅,如公書一緘。
何年去此地,南浦滿鳧雛。
云漢知心遠,林塘覺思孤。
低飛下晚樹,獨睡映新蒲。
為爾多歸興,前年在五湖。
聚散竟無形,回腸百結成。
古今銷不得,離別覺潛生。
降虜將軍思,窮秋遠客情。
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
何處少人事,西山舊草堂。
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
浚嶺有朝雨,北窗生夜涼。
從勞問歸路,峰疊繞家鄉。
南郭望歸處,郡樓高卷簾。
平橋低皂蓋,曲岸轉彤襜。
江晚笙歌促,山晴鼓角嚴。
羊公莫先醉,清曉月纖纖。
昔話平生志,高齋曾見留。
道孤心易感,恩重力難酬。
獨立千峰曉,頻來一葉秋。
雞鳴應有處,不覺淚空流。
孤舟路漸賒,時見碧桃花。
溪雨灘聲急,巖風樹勢斜。
獼猴垂弱蔓,鸛鶴睡橫槎。
謾向仙林宿,無人識阮家。
蜀道下湘渚,客帆應不迷。
江分三峽響,山并九華齊。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歸時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不知身老大,猶似舊時狂。
為酒游山縣,留詩遍草堂。
歸期秋未盡,離恨日偏長。
更羨君兄弟,參差雁一行。
閉門池館靜,云訪紫芝翁。
零落槿花雨,參差荷葉風。
夜棋全局在,春酒半壺空。
長嘯倚西閣,悠悠名利中。
金風蕩天地,關西群木凋。
早霜雞喔喔,殘月馬蕭蕭。
紫陌秦山近,青楓楚樹遙。
還同長卿志,題字滿河橋。
雙巖瀉一川,回馬斷橋前。
古廟陰風地,寒鐘暮雨天。
沙虛留虎跡,水滑帶龍涎。
卻下臨江路,潮深無渡船。
故國今何在,扁舟竟不歸。
云移山漠漠,江闊樹依依。
晚色千帆落,秋聲一雁飛。
此時兼送客,憑檻欲沾衣。
雙巖瀉一川,十里絕人煙。
古廟陰風地,寒鐘暮雨天。
沙虛留虎跡,水滑帶龍涎。
不及曹溪侶,空林已夜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