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贈喬山人兆三兼訂游山之約三首 其二
沃土耕耘暇,無營不散襟。
尋僧過寺慣,拾菌入云深。
遐契巖棲境,閒生泉壑心。
柿丹秋有信,將擬踏霜林。
沃土耕耘暇,無營不散襟。
尋僧過寺慣,拾菌入云深。
遐契巖棲境,閒生泉壑心。
柿丹秋有信,將擬踏霜林。
在肥沃土地耕種的閑暇時光,無所追求便能放松身心。習慣了拜訪僧人路過寺廟,深入云霧中去撿拾菌類。與那巖穴隱居的境界相契合,心中生出對泉壑的閑適之情。秋天柿子紅了,傳遞著季節的訊息,打算踏著霜雪去山林游玩。
無營:無所追求。散襟:敞開胸襟,比喻心情舒暢。
遐契:遠相投合。巖棲境:指隱居山林的境界。
柿丹:柿子變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一種閑適的生活狀態,可能在鄉村或山林附近。當時社會或許相對安定,詩人與喬山人兆三有一定交往,借詩表達對友人的情誼以及相約游山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和與友人游山的約定。其特點是語言清新自然,意境清幽。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生活的追求和朋友間的情誼。
飾吏先儒雅,低徊五十霜。
萑蒲掃韶石,桑柘滿黃岡。
知己平津老,傳家刪定郎。
八龍無半在,風雨夜侵床。
不希俗利不希名
默對春光念慮平
網結窗前蛛報喜
音傳屋畔鵲呼晴
三春景象隨時變
一局圍棋莫論贏
小立階前仰首望
天空不礙片云行
刺骨寒風發,開懷好月來。
科名心本淡,忠義志難灰。
望道宜勤學,違時且煉才。
殷殷镕氣質,尚友仰東萊。
照叢菊靨萬黃金
欹架薇條半綠陰
逋客已隨丹鳳詔
但馀花草怨秋深
林里交柯萬樹花,出林樓閣倚朱霞。一生長在芙蓉住,羨煞江頭賣酒家。
海山縹緲客心分,錦字天涯隔暮云。獨向芙蓉江上望,遠峰眉黛憶文君。
東家歌舞隔花陰,日夜歡情似海深。獨有西溪隱君子,一編探盡圣賢心。
富貴功名不動心,數掾遙在百花深。先人手種庭前樹,長得孫枝滿地陰。
江城地瘴海棠春,濕雪梅花二月夜。白云左繞臨皋亭,洞簫匏尊赤壁下。荒壤到處題姓名,詞源萬斛珍珠瀉。若論炎宋文苑英,直當第一無相亞。閑情低詠撫幽景,飛來明月青天借。洗墨池枯鼠豪禿,繭紙不隨時代謝。流傳僂數今四朝,人世匆匆等郵舍。調饑不見渴望梅,看飽誰誇倒餐蔗。半幅儼如岐陽鼓,神物鬼守魑魅怕。豈無半山之詩文,后來述史幾乎罵。
皇華才詠出神州,澤國砧聲已報秋。江上西風吹短發,天涯明月送孤舟。仲宣自笑貧猶客,李廣寧知老未侯。世事悠悠何足問,且將吾道付滄洲。
扁舟萬里適南荒,行客驚秋覺夜涼。老去形骸空駿骨,憂來世路半羊腸。沙明蒲稗初含雨,月冷蒹葭已著霜。忽憶舊居青瑣地,幾回簪筆綴鹓行。
鬢邊華發幾絲秋,老大心情不解憂。杜甫詩名空短褐,元龍豪氣尚高樓。思家斜月三更夢,去國青山萬里舟。壯志未銷身尚健,幾回燈下認吳鉤。
青山萬里水漫漫,客里應知跋涉難。草木變衰秋露重,湖湘漂泊晚風寒。天涯有客如張詠,江左何人是謝安。綠發朱顏今改盡,可憐惟有寸心丹。
伏氣無煙火,經年長獨眠。
半窗倚危石,一榻臨清泉。
不問歲華改,那知陵谷遷。
白頭雙眼碧,童貌尚依然。
縱橫風雨尚如新,下馬摩挲讀未真。此際靳公應大笑,笑余虛是謫仙人。
虬書晝隱薜蘿寒,石髓如粳絕可餐。但得長生似王烈,不須重索秘文看。
掠月梳云,宜貼花鈿,低叢玉容。怕涼秋微脫,薄施螺翠,朔風易透,密護貂茸。粉頸初垂,香腮欲度,半倚屏山記乍逢。嬌慵甚,怪金釵斜溜,一縷兜松。
水晶簾子玲瓏。看睡起、分明曉霧籠。愛雛年新攏,鏡臨秋水,雙星悄拜,指拂春蔥。膩刷鴉青,輕裁蟬翼,卻稱單衫杏子紅。華筵散,隔香燈悵望,兩兩巫峰。
一白渾無際,頓教路徑迷。
絮飄沈復起,監撒是耶非。
瑞氣充寰宇,春風指水溪。
黎民已飽暖,卒歲不愁衣。
北秀南能證妙因,
棲禪法喜是天親。
一龕花雨光明地,
著我修羅歷劫人。
中外衣冠盛,
流傳識后凋。
聲名三語掾,
身世半僧寮。
寶晉書尤逸,
坡仙隱可招。
梅溪殘月墮,
蕪沒舊風標。
得失何須太認真,
春來又是一番新。
苔衣印綠閒停屐,
柳眼垂青暗相人。
好鳥尚知求樂土,
游蜂惟解戀芳塵。
色即非空超色外,
翻開成案講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