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元春兼寄俞仲蔚三首 其二
昆山曾過憶俞公,
伏枕扁舟涕淚中。
布帽蕭條君不見,
飛鴻偏在五湖東。
昆山曾過憶俞公,
伏枕扁舟涕淚中。
布帽蕭條君不見,
飛鴻偏在五湖東。
曾經過昆山時回憶起俞公,臥病在扁舟中涕淚滿襟。布帽寒酸的模樣你未曾得見,那飛鴻般的他偏在五湖之東。
昆山:地名,今江蘇昆山,俞仲蔚(俞允文)的故鄉。
伏枕:指臥病在床。
扁舟:小船。
布帽:平民或樸素的帽子,此處指作者當時的寒素裝扮。
蕭條:此處形容境況冷落、困頓。
五湖:泛指太湖流域的湖泊,或指太湖。
飛鴻:比喻遠行或漂泊的人,此處代指俞仲蔚。
此詩為作者送友人張元春時所作,同時借此詩寄懷另一位友人俞仲蔚(明代文學家)。詩中‘伏枕扁舟涕淚中’或反映作者當時臥病舟中、旅途困頓的情形,結合‘昆山曾過’的回憶,可見其對俞仲蔚的牽掛,創作時當在旅途或病中,情感因現實境遇而更顯沉重。
全詩以‘憶俞公’為核心,通過病中回憶、現狀描述與友人遠隔的對比,簡潔而深刻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與自身的孤苦。語言樸素卻情真意切,是贈友懷人詩中的質樸之作。
逆流好用船頭力,
下水偏將船尾行。
一葉不妨危地過,
此心平處水皆平。
人生百年間,何殊旅亭客。
少壯不可留,漸覺衰老迫。
縱使功業成,誰能免形役。
長歌歸去來,山中煮白石。
祓除情累煙波上,
放蕩胸懷詩酒中。
禹會橋邊潮落處,
夕陽幾度系孤篷。
濟良所,濟幾何?長安落花日日多。
不忍落花付流水,欲落不落扶之起。
今日園中桃,昨日道旁李,還汝自由自今始。
噫戲乎嗟哉!羲軒子孫奴隸矣;更復漂流海外作人豕,可哀豈獨兒女子。
濟良所,奈何許!
雞頭山勢迥,人馬半空旋。
風御千盤磴,云遮一握天。
猿聲深樹外,鳥道夕陽邊。
漸喜關南去,悠悠入漢川。
沙岸綠沄沄,江晴暖欲曛。
碧融千嶂雪,綠漲一川云。
犀浦野花發,螺塘塞草薰。
村村農務早,布谷趁春分。
萬物泛觀皆我闥
諸君何事入吾裈
不須苦問儂宗旨
醉里聞之洛誦孫
斯文天末器,吾道有時厄。方嗟鳳兮衰,遽嘆麟也獲。繼遭秦焚書,又被魯壞宅。邇來天下事,多自馬上得。不修下車禮,不獻在泮馘。不授羽林經,不講博士席。旁若沒字碑,肯見一逢掖。偶因長樂老,盡挾兔園冊。及見中選人,始知為學益。學者如牛毛,自古數濩澤。連年取青紫,易于地芥拾。爭將逸駕攀,遂向塞路辟。揮之無倚門,從者皆入室。肅肅俎豆風,洋洋弦歌邑。幾時復論秀,四海望偃伯。術能向者誰,世無秋風客。
清秋清嘯欲登臺,爽氣悠然四望開。
繡闥繽紛當睥睨,晴江隱約見蓬萊。
莼鱸薄采南中有,鴻雁遙瞻北地來。
莫比仲宣登賦日,前驅曾是故鄉回。
上蔡始變古,中郎亦典型。
萬毫皆得力,一線獨中行。
抉石掄猊爪,奔泉溯驥程。
君看泛彗后,更為聽江聲。
用古出新意,顏徐下筆親。
細筋能入骨,多肉正通神。
北宋推能手,東坡定后身。
如聞跛守駿,妍貌不妨矉。
白發出都城,青山引歸策。涼風江上秋,驚濤海門夕。老驥厭長途,倦鳥思斂翮。芙蓉白露零,惆悵遠行客。
出郭醒客心,馳車復東路。得官遂清貧,還家慰遲莫。諸生日討論,詩書自成趣。閒尋南塢僧,長吟倚巖樹。
少壯若傲世,閒居謝榮名。徵書劇羽檄,白首試大廷。人材樂教育,泮水清風生。應憐舊山桂,歲暮有馀青。
流水出山外,固不如在山。孤云度天際,眇眇何時還。伊余巖下客,于今乃塵寰。逢君一長嘯,人生有誰閒。
累懷湖寺逢,何時江城會。況當秋夜涼,明月坐相對。來日非今日,握手復一慨。相別無遠行,出門即天外。
東海有佳士,被服美且都。
厲節抗時貴,法言驚世儒。
淵玄五經旨,纚纚若貫珠。
管葛為之攝,儀秦為之愚。
黃金作高臺,可置七尺軀。
惜哉時不遇,落拓如凡夫。
涼飆革炎熾,孤云薄層陰。
油然起膚寸,倏爾為甘霖。
志士蘊經濟,優游樂山林。
時來適所遇,泛若云無心。
斯情永在眷,此道將誰任。
世復賤荊璞,人猶貴黃金。
黔婁固窮者,千載無知音。
幽夢匆匆破后。
妝粉亂痕沾袖。
遙想酒醒來,無奈玉銷花瘦。
回首。
回首。
繞岸夕陽疏柳。
可憐王家郎,不解事桃葉。清晨渡江去,日暮忘迎接。
桃花作羅袖,桃葉為羅裙。何似阿兄騃,終日憐此君。
才見春來春可憐,
可憐又展送春箋。
含毫別有閒棖觸,
不惜青春惜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