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張公安道贈別絕句
少年便識成都尹,
中歲仍為幕下賓。
待我江西徐孺子,
一生知己有斯人。
少年便識成都尹,
中歲仍為幕下賓。
待我江西徐孺子,
一生知己有斯人。
我年少時就結識了成都知府您,中年時還成了您幕府中的賓客。您把我當作江西的徐孺子來對待,我這一生有您這樣的知己了。
成都尹:指張安道,當時擔任成都知府一類的官職。
幕下賓:指在官府幕府中做賓客、幕僚。
徐孺子:即徐稺,東漢豫章南昌人,品德高尚,為人所稱道。這里詩人以徐孺子自比。
斯人:這個人,指張安道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資料較難確切知曉。推測是詩人在與張安道交往一段時間后,有感于張安道對自己的賞識和知遇之恩而創作。張安道可能在詩人年少時就對其有所關注,中年時又讓詩人成為他的幕僚,兩人情誼深厚。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張安道的感激與知己之情。其特點是情感真摯,用典恰當。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古人之間純粹的知己情誼。
論交道,康保不炎涼。
肝膽照人誰似汝,乾坤重整早知方。
稽首禮朝陽。
春郊風物自清嘉,于野同人興轉賒。蓂莢當階開七葉,梨園布暖吐千花。青樽酒滿留歡賞,白雪聲高斗麗華。四面波光明玉鏡,花神宜在水仙家。
香風細細引蜂媒,淺白深紅次第開。蜀錦遠從巫峽至,春聲應帶杜鵑來。客星出郭逢人日,新歲開尊只舊醅。好擲千金酬一刻,銀花火樹更相催。
鼓吹連天沸五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美人與月正同色,客子折梅空斷魂。
寶馬暗塵思輦路,釣船孤火夢江村。
古來漫道新知樂,此意何由可共論。
西涯我屢至,未暇考厥名。指為積水潭,客至如登瀛。今歲看荷花,寫圖紀幽清。賦詩皆勝流,佳話傳春明。
茶陵昔賜第,言在西南城。西涯乃別業,下直聯群英。不知公少日,矮屋三五楹。紅鐙炯一樓,時聞讀書聲。
老臣憂國深,家室心所輕。故宅竟不保,居人凡幾更。慈恩寺遺址,秋夢時回縈。騎馬見林木,隱隱思平生。
路折李公橋,吾廬一水隔。楊柳綠依依,不見李公宅。桔槔亭已頹,清響落林隙。微風散稻田,斜月上松石。
菜園全荒涼,蓮花總幽僻。慘淡經檀花,照人猶深碧。李公社稷臣,杯酒非所適。揮涕白鷗前,散發秋堂夕。
竹林寄余興,禪房時著屐。偶然出詩句,幽懷感今昔。蝦菜尚難具,平泉安足惜。惟有法華庵,空廊黃葉積。
客來訪西涯,扁舟艤湖口。指點城外山,問訊風中柳。我已沿舊說,溪橋未深剖。看花年復年,鷗鳥笑人否。
譬如名士居,不曾辨誰某。一旦識姓氏,翻悔坐失久。快讀西涯詩,西涯胸中有。文章驚一代,眉壽夸十友。
翩然神其來,面目落吾手。纻衫與朱履,破櫝僧能守。風流漸銷歇,我恐西涯負。但期隨老漁,煙篷賣菱藕。
忽為嚴霜誅,
慘戚動秋草。
狐貍不足問,
豺狼詎橫道。
赭陽土風古罕有,潘水清甘釀作酒。比屋麴米各斗強,多者百缸少十瓿。
糟床下注鵝子黃,味較索郎輒不丑。此風不變已千年,傳來疑是杜康后。
凌晨孤斟帶微醺,出門醵飲呼其偶。分曹浮白鮮虛日,或三五人或八九。
伯倫便埋豈為酣,王績之鄉此居首。快哉舉國皆歡伯,可惜無螯空左手。
以醒為醉醉為醒,孰好鼓瑟孰擊缶。前年刺史來新官,眼花落井印懸肘。
沈湎一臨聽事堂,薄書置左杯斝右。國人疾趨稱兕觥,茗艼騎馬輿隸走。
如此真可博通侯,加以九錫賜圭卣。我亦逢車流涎者,信宿那能停大斗。
漫云習俗善移人,魯人獵較孔所取。男耕女織何未聞,愿除麴蘗戒童叟。
莫教嵇康李白知,老生常談同敝帚。軟飽登途太匆匆,夕陽在山鴉鳴柳。
苑里婦,一何工,不事蠶桑廢女紅。
十指纖纖日作苦,得資藉以奉姑翁。
食不知味夢不酣,人重生女不生男。
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
今日不完明日織,明日不完繼以夕。
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組成費盡美人力。
水軟櫓聲柔,草綠芳洲,碧桃幾樹隱紅樓。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鄉愁不曾休,惹甚閑愁,忠州過了又涪州。擲與巴江流到海,切莫回頭。
往時幾度春風。過匆匆。
最苦今年人去,落花紅。
月如水,光千里,與誰同。
一樣翠衾香冷,枕函空。
桐生依崖壁,百尺臨清流。
所托本孤危,飛鳥不敢投。
直干戰風雨,入夜鳴颼颼。
豈必中梁柱,琴瑟可與謀。
未遭牙曠顧,搖落不及秋。
枝葉乍飄墮,根株迸莫收。
桃李自芳菲,芳菲使人愁。
桃花落盡梨花老,又是一年春事了。
怨他風雨不關情,粉白嫣紅都未掃。
人生總是歡娛少。醉里何堪歸夢杳。
只今明月照空庭,唯有枝頭蝴蝶惱。
送葬萬人皆慘澹,
反虞駟馬亦悲鳴。
琴書劍佩誰收拾,
三歲遺孤新學行。
幕府江寧日,校書元祐時。堂堂公可作,岌岌我何衰。孰有入門冠,而淹管庫卑。用長宜顧問,誰與薦天墀。
江驛頻臨我,林園屢過公。只言成遂別,何意復來同。有用期思勉,無詩枉坐窮。舊聞京口酒,準擬醉孤蓬。
吾友周信道,坐思終死窮。眼中寧復有,地下亦難同。夢絕西州路,愁聞北固鴻。并游惟伯厚,還愧尺書通。
海上樓船戰血紅,
何能一旅補天工。
塵沙滿地風波惡,
衰草殘煙斷晚鴻。
即心即佛,甜瓜甜徹蒂。非心非佛,苦瓠苦連根。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斫卻月中桂,清光迸海門。
個里若能開正眼,一毫頭上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