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
頻悲寒序促,那復值茲晨。
人意憐遲日,吾生重早春。
川原看氣始,草木辨根陳。
白發還多病,踟躕強飯身。
頻悲寒序促,那復值茲晨。
人意憐遲日,吾生重早春。
川原看氣始,草木辨根陳。
白發還多病,踟躕強飯身。
常常悲嘆寒冷的時節過得太快,哪能想到又到了立春這一天。人們喜愛春日白晝漸長,我這一生更看重早春的到來。看那山川平原開始有了生氣,從草木上能分辨出舊根。我已白發蒼蒼還疾病纏身,猶豫著勉強支撐病體吃飯。
寒序:寒冷的時節。
遲日:春日,因春日晝長而得名。
氣始:指節氣開始,這里說立春后天地間開始有了生氣。
根陳:舊根。
踟躕:猶豫。
強飯:勉強進食
此詩創作時間難以精確考證,但從詩中情感推測,應是杜甫晚年之作。當時他年老多病,生活困苦,在立春這個代表新生的時節,引發了他對時光流逝和自身境遇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詩人借立春之景,抒發對時光的感慨和自身的悲苦。其特點是將自然之景與個人情感緊密結合。在文學史上體現了杜甫詩歌一貫關注自身命運和情感表達的風格。
恍然夢作瑤臺客。
業成人已去,陳跡自依然。
灶有殘丹火,窗遺溢寶篇。
懷賢驚異世,撫事感流年。
早述《南華》理,遽應返化仙。(同前。)
瓊與中原隔,自然音信疎。
天涯無去雁,船上有回書。
一別五年外,相思萬里余。
開緘更多感,老淚濕霜須。
堪笑青州學坐禪,不供父母不耕田。
口中雖道無諸相,心里元來有外緣。
行者趁教門里臥,尼師留在腳頭眠。
高標不使觀音救,徒說三千與大千。
千年遭遇覲真王,敢望青宮賜顯揚。
祇合承華趨令德,豈宜中道拜元良。
深思轉覺乾坤大,力弱難勝雨露滂。
早暮三思恩泰極,飽餐豐饌飽親光。
時出西郊霽色開,尋真欲去重徘徊。
風泉凈洗高人耳,松柏化為君子材。
翠??絕高尖插漢,碧潭無底攪轟雷。
上盤下際非凡境,個里何曾俗客來。
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
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
(《萬首唐人絕句補》十)
(《宗鏡鏡》卷二四、《五燈會元》卷二收此詩為拾得作。)
(《文苑英華》二六二注云:“此詩總目及《李集》皆不載,惟《英華》諸本有之。”)
等閑經夏復經寒,夢里驚嗟豈暫安。
南家風光當世少,西陵江浪過江難。
周旋小字桃燈讀,重疊遙山隔霧看。
真是為君飡不得,書來莫說更加飡。
(《文苑英華》)
(嚴羽《滄浪詩話·考證》謂本詩“乃晚唐之下者”。詹锳《李詩辨偽》云:“按《文苑英華》編次體例,各類之中,一以時代先后為序。此詩置于張祜、李洞、方干與李群玉、陳陶之間,與太白時代相去懸遠,定是晚唐之作。”吳企明云:“先輩為應試舉子對已及第者的稱呼,或是進士出身的人互相推敬的稱呼,李白從未應試,不應用此稱呼,集中亦無此稱。”又推測翁參樞或為《登科記考》卷二二所載咸通元年盈第的翁彥樞,“參”、“彥”形近易訛,時代亦與李洞、方干相近。)。
大皮里大樹,小皮里小木。
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
省得分田宅,無人橫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獨。
我身雖孤獨,(自“我身雖孤獨”以下,張錫厚作另一首。)
未死先懷慮。
家有五男兒,哭我無所據。
哭我我不聞,不哭我亦去。
此生頭已白,無路掃王門。
申胥枉向秦庭哭,靳尚終貽楚國羞。
遠看還似雪花飛,弱質由來不自持。
聚散只憑潮浪簸,高低況被海風吹。
煙籠靜練入行絕,日射凝霜鶴步遲。
別恨滿懷吟到夜,那堪又值月圓時。
五百年前此地來,碧桃移向石壇栽。
三春綠柳千條縷,萬線清泉一劍開。
紅日照殘新殿閣,白云堆破舊樓臺。
昔年蹤跡今何在?尚有余霞點翠苔。
白云生(一作“升”)遠岫,搖曳入晴空。
乘化隨舒卷,無心任始終。
欲銷仍白(一作“帶”)日,將斷或(一作“更”)因風。
勢薄飛難定,天高色易窮。
影收元氣表,光滅太虛中。
況(一作“儻”)若從龍去(一作“出”),還施潤(一作“濟”)物功。
(原為長篇連續不斷。
劉復云:“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現選錄十首。
〖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云與伯三四一八卷為同一系統的敦煌遺書尚有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蘇二八五二等三卷。
今即據其所錄校補。
此組詩作者,張錫厚推測亦應為王梵志,但尚缺明確的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