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世偈
虛空不生,
虛空不滅。
證得虛空,
虛空不別。
虛空不生,
虛空不滅。
證得虛空,
虛空不別。
虛空不會產生,虛空也不會消亡。證悟到了虛空的真諦,會明白虛空并無差別。
虛空:在佛教語境里,指一種超越物質、沒有邊際、永恒存在的狀態。
證得:通過修行、感悟等達到某種境界或獲得某種認知。
不別:沒有差別
此偈可能是修行者在臨終前,對自身修行境界的一種總結和表達。在佛教修行中,證悟虛空境界是一種較高的追求,修行者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以偈語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這首偈語主旨是宣揚對虛空境界的證悟,體現了佛教超脫生死的思想。它以簡潔的語言表達深刻哲理,在佛教文學中有一定價值,展現了修行者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華門鼠憂多唧唧,我貧不厭瓜牛窄。
癡人虎視欲眈眈,我寧老守兔園冊。
莫愁龍具苦酸寒,等為蛇跗祇瞬息。
試問藍關馬不前,何似金華羊可叱。
嬌羞已笑沐猴冠,卑棲那更爭雞食。
掉頭一任犬狺狺,掩耳莫聽豬嚄嚄。
老守寒溪作逸民,未嘗憂道況憂貧。
生涯寧薄吾無愧,分外求多天亦嗔。
一點要須明不昧,萬緣總是假非真。
有書數卷詩千首,便是人間了底人。
何意逃名氏,祇緣避俗紛。
有人來隔嶺,問我獨敲云。
剝啄聲雖急,朦朧喚未聞。
嚴耕應似子,說筑豈非君。
瞥去鴉驚起,誰來稚答云。
日高才出戶,對客卻慇懃。
壯節將全趙,威風直挫秦。
若令空授玉,寧用復還身。
此璧瑕何有,伊人氣愈嗔。
頭寧同碎柱,節不可欺臣。
大義千鈞重,微軀一羽均。
后來誰慕藺,盛節獨嶙峋。
誰挽天河響落山,潮聲半夜到江干。
倒流三峽水何擊,卷起千堆雪正寒。
想是蛟從其下舞,料應龍在此中蟠。
如君大手留吟筆,千古坡詩可并觀。
兩朝人物號耆英,九折崎嶇亦飽經。
幾度拂衣心似石,重來曳履發如星。
爭名可是因文字,轉臂堪嗟失典刑。
何處藏山猶有史,悲笳幽咽若為聽。
才華少日早崢嶸,萬里鵬摶始發程。
丹桂籍中曾定價,金花帖上合書名。
同升每為翁稱屈,此去深期子有成。
便好輪忠酬圣問,臚傳聽取最初聲。
至乃陽生節,常居子月中。
計年章在即,是日朔應同。
一葉階蓂長,飛灰嶰管通。
元來初吉旦,恰是六陰終。
料得云書際,還嗟餼禮隆。
如何太初歷,辛巳謾求工。
游歷江湖久,刊詩已百篇。
梅花曾共笑,楊葉不難穿。
樸厚如翁好,推敲何處傳。
雀羅空自愧,為我謝琴仙。
國重穆陵搜巨典,帝咨宿學進隆名。
那知幻境空花散,不待藏山史草成。
筆冢長存堪悵恨,書棺何益謾哀榮。
西山門第今無幾,落盡殘星淚眼盈。
蕭條遺世心,江海坐來深。
擁褐閑窺沼,思山欲借琴。
有幡煙際寺,無葉水邊林。
不見同袍友,憑誰伴苦吟。
安得如椽筆,晴窗弄鼠須。
知渠來某氏,為我作尖奴。
熏窒搜羅盡,精粗簡拔殊。
香沾窗下墨,腥帶甕中腴。
食肉非無相,揮毫且共娛。
生因斯恨汝,莫把篆臨模。
汝渡長江后,南來北客稀。
夢尋騎鶴處,愁對釣魚磯。
淮仆行方半,京書報欲歸。
抵家應一喜,稚女解牽衣。
三文堂上墨猶鮮,別幾何時哭此仙。
散發弄舟思往日,撚髭覓句是前年。
理明洛學知翁少,表慕瀧岡有子賢。
人物如斯埋玉去,病違執紼淚潸然。
到了于魚真得計,從前飛鳥倦知還。
低頭未羨居轅下,拙手何妨縮袖間。
說偈不嫌如瀉水,著書豈必要藏山。
漁翁學士皆閑夢,此事誰知若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