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贊
對御講經,無本可據。
案上一揮,誰知落處。
知落處,拍板與門槌,總是閑家具。
對御講經,無本可據。
案上一揮,誰知落處。
知落處,拍板與門槌,總是閑家具。
面對帝王講經說法,沒有固定經典可依憑。案幾之上隨意揮灑,誰能明了其中真意?若要明了這真意,那拍板與門槌,不過都是閑置的器物罷了。
對御:面對帝王,御指帝王的代稱。
無本可據:沒有固定的經典文本作為依據。
案上一揮:指講經時在案幾前隨意揮灑,不拘泥于形式。
落處:本指下落之處,此處引申為佛法的究竟深意。
拍板:古代講經或演奏時用來擊節的器具。
門槌:敲擊門扉的木槌,泛指日常用具。
閑家具:閑置無用的器物,比喻拘泥形式的外在工具。
傅大士(497-569)為南朝梁代高僧,以“雙林樹下當來解脫”自許,常應梁武帝詔請講經。其講法風格不拘經典文本,注重直指人心。此贊或為后人總結其講經特點而作,突出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法特質。
全詩通過對傅大士對御講經場景的刻畫,強調佛法核心在于心法而非文字形式。以“拍板”“門槌”等日常器物為喻,批判拘泥外在工具的流弊,贊頌其超越常規、直契本心的講經境界,語言質樸而禪意深遠。
年過潘岳才三歲,
還見星星兩鬢中。
縱使他時能早達,
定知不作黑頭公。
黃花古城路,上盡見青山。
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間。
野情隨卷幔,塵事隔重關。
道合偏重賞,官微獨不閑。
鶴分琴久罷,書到雁應還。
為謝登臨客,瓊林寄一攀。
當代知文字,先皇記姓名。
七年天下立,萬里海西行。
苦節終難辨,勞生竟自輕。
今朝流落處,嘯水繞孤城。
憶吾未冠賞年華,
二十年間在咄嗟。
今來羨汝看花歲,
似汝追思昨日花。
幾夏京城住,今朝獨遠歸。
修行四分律,護凈七條衣。
溪寺黃橙熟,沙田紫芋肥。
九龍潭上路,同去客應稀。
我非好鵝癖,爾乏鳴雁姿。
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
見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
能自遠飛去,無念稻粱為。
羸馬孤童鳥道微,
三千客散獨南歸。
山公念舊偏知我,
今日因君淚滿衣。
千門儼云端,此地富羅紈。
秋月三五夜,砧聲滿長安。
幽人感中懷,靜聽淚汍瀾。
所恨搗衣者,不知天下寒。
青海風,飛沙射面隨驚蓬。
洞庭風,危墻欲折身若空。
西馳南走有何事,會須一決百年中。
棲棲復汲汲,忽覺年四十。
今朝滿衣淚,不是傷春泣。
中夜兀然坐,無言空涕洟。
丈夫志氣事,兒女安得知。
阮宅閑園暮,窗中見樹陰。
樵歌依野草,僧語過長林。
鳥向花間井,人彈竹里琴。
自嫌身未老,已有住山心。
沉屙曠十旬,還過直城闉。
老馬猶知路,羸童欲怕人。
久隳三徑計,更強百年身。
許國將何力,空生衣上塵。
夜疑關山月,曉似沙場雪。
曾使西域來,幽情望超越。
將念浩無際,欲言忘所說。
豈是花感人,自憐抱孤節。
別館月,犁牛冰河金山雪。
道州月,霜樹子規啼是血。
壯心感此孤劍鳴,沉火在灰殊未滅。
東池送客醉年華,聞道風流勝習家。
獨臥郡齋寥落意,隔簾微雨濕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