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圖二十三首 其九 拔秧
吉辰逢社后,比戶趁忙時。
盈把分青壤,和根灌綠漪。
兒童擔餉榼,婦子制秧旗。
慣得為農樂,辛勞自不知。
吉辰逢社后,比戶趁忙時。
盈把分青壤,和根灌綠漪。
兒童擔餉榼,婦子制秧旗。
慣得為農樂,辛勞自不知。
吉祥的日子在社日之后,家家戶戶都趁著這忙碌時節勞作。人們一把把地從青色的土壤中拔出秧苗,帶著根須放入綠色的水波里。孩子們擔著盛食物的容器來送飯,婦女們制作著秧旗。他們習慣了這種農耕生活的樂趣,即便辛苦也渾然不知。
吉辰:吉祥的日子。
社: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比戶:家家戶戶。
盈把:滿把。
青壤:青色的土壤,指稻田。
綠漪:綠色的水波。
餉榼(kē):盛食物的容器。
秧旗:可能是插秧時的一種標志或裝飾。
此詩創作背景或與古代農耕社會有關。社日之后是農忙時節,詩人可能在此時深入鄉村,看到農民們拔秧的忙碌場景,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展現鄉村的勞動生活和農民的精神面貌。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農民拔秧的勞動場景,突出農民的勤勞和對農耕生活的熱愛。其特點是生動寫實,以質樸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在文學史上,這類描寫農耕生活的詩歌豐富了古代詩歌的題材,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處處飛觴待月明,
一年好景此宵評。
浮云乍改須臾色,
天地終留永夜清。
蒲館師生稱賞集,
梁園舊好恨難并。
清輝頓有南來雁,
能帶新詩問弟兄。
山染煙光弄晚嵐
幾多碧色映寒潭
篆煙銷盡金爐冷
云滿巖前月滿庵
白打千年調。盡芳春、榆錢買斷,燕昏鶯曉。東海揚塵曾幾度,不換媧皇殘稿。干底事、飛來雙鳥。天遣籠中收羽翼,甚陰陰、林靜蟬逾噪。宮羽換,費弦爪。
而今剩寫傷春草。似鈞天、歸來帝所,余音還裊。莫便酒邊夸醒眼,從古幻師顛倒。怕百變、魚龍未了。白項鴉啼經慣否,念月明、驚鵲南枝繞。憑問訊,楚江棹。
漢武秦皇苦好奇,
嶧山梁甫頌穹碑。
清時海宇無巡幸,
應刻功臣上鼎彝。
遼東浿水事龔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歸樂。為聽凱歌聲。
十乘元戎才渡遼。扶濊已冰消。詎似百萬臨江水。按轡空回鑣。
天威電邁舉朝鮮。信次即信旋。還笑魏家司馬懿。迢迢用一年。
鳴鑾詔蹕發淆潼。合爵有疇庸。何必豐沛多相識。比屋降堯封。
倚囊仙叟付良姻,一實交孚略具文。共喜樹高堪托蔓,自憐蕕臭不投薰。移廚幸免勞都督,問字何妨□子云。月峽霞峰總奇絕,閒中相望足為群。
我有朱絲弦,慣彈太古音。
俚耳難為調,感子獨知心。
臨風鼓一曲,送子建溪潯。
溪流不可極,別意與俱深。
精廬重構傍南墩,
鄉里衣冠重德門。
四面好山流翠近,
百年喬木向春繁。
曾聞藜杖干星象,
剩貯蕓香待子孫。
今日無心云出岫,
甘霖千里逐朱轓。
南京有一陳,太學無棄人。
北京有一李,太學多端士。
李先生,講《五經》,公侯環坐聽《鹿鳴》。
橋門荷校辱非刑,諸生舉幢呼闕廷,會昌上奏太后驚。
陳先生,考績至,手書《四箴》返金幣,招之不住守吾志。
危哉履虎幸不噬,兩賢道同命則異。
君不見西市將殺薛夫子,灶下老仆哭不止。
歲晏暮山深,瀟瀟雪滿林。
影偏銀鳳下,聲細玉龍吟。
獨抱平生節,誰同末路心。
惟應松柏樹,寒日共蕭森。
老將臨征識陣云
迅驅虎旅凈妖氛
腥風吹冷黃金甲
曀日黃翻赤幟文
雨暗岡頭客路,
炊煙山里人家。
映水竹雞聒聒,
飄風字雁斜斜。
萬木伊州道,垂條拂客車。
寒城隱白雪,古戍訪黃花。
鐵梗千年柳,金盤五色瓜。
回鄉本饒沃,水木自清華。
鵲華隔斷夢層層,
感到西江已不勝。
他日更應成憶語,
雨中瀹茗剝湖菱。
挈友飛觴上石壇,
諸峰晴霽客懷寬。
青松濤入笙歌藹,
白雁鳶連稚語歡。
雨氣欲從九月黯,
菊花先插萬人看。
醉扶落帽還穿屐,
莫問參軍與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