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二十五首 其三
趺坐疊足,問訊起手。
眼若透青,一見便了。
更待說心說性,山僧未曾問人借得口。
趺坐疊足,問訊起手。
眼若透青,一見便了。
更待說心說性,山僧未曾問人借得口。
結跏趺坐盤起雙腳,問候行禮抬起雙手。若能有透徹的眼力,一見就能明了真諦。若還要去言說心性,我這山僧可沒向別人借嘴來說這些。
趺坐:即結跏趺坐,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
問訊:佛教禮節,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拱齊眉。
透青:可理解為有透徹的洞察力。
此偈頌為佛教偈語,作者可能是一位僧人。在佛教修行中,存在不同的修行方式和對佛法的理解。當時或許有一些人過于注重對心性的言說探討,而忽略了實際的修行體悟,作者借此偈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首偈頌主旨是強調對佛法要直接體悟,反對空談。其特點是語言直白,禪意濃厚。在佛教文學中,它體現了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
整整斜斜一書尺,磊磊落落滿包栗。
霜風朝來吹我急,且向葉爐煨煮吃。
高人知我老無力,跧伏寒溪少出入。
慇勤題裹墨猶濕,雨峰高哉翠云滴。
昔也壽皇時,蓋以戰而守。強敵難得志,和書驛使走。
持循四十年,罔敢為戎首。世道倏升降,甲兵忽在手。
輕舉將畧疎,彼彊反歸咎。遂令北伐篇,小大皆滅口。
不憚累金繒,祇愿和好久。廟算屬仁賢,尊事貴黃耈。
祖宗締創深,施澤等高厚。朝班上青瑣,憂國合細剖。
行行遠家林,寒露濕蕪柳。無惡夸毗兒,無哂拓落叟。
何須莫吟詩,何須力飲酒。
霜林落衰草,游子嘆道途。
豈不念急景,冉冉塵務俱。
閑寫僧寺幽,髣髴摩詰圖。
風前鴻鴈來,日下鸧鴰呼。
青鞋黃帽非左計,消得水涯與山顛。
吟邊憂世聽者哂,只宜尋醉陶陶然。
貴人責重閑人輕,春風日高放腳眠。
帶湖拂波綠楊柳,吾儕靜勝可忘年。
山崦昏蒙雨,溪流冷落風。
隔城須會友,閉戶獨衰翁。
交氣游譚外,存神燕息中。
可容諸念起,應與此心同。
風花郭店路,靈井隔云溪。
渡水魚爭出,隨山鶑亂啼。
只疑身未老,不信夢還迷。
今日逢寒食,西湖春草萋。
紹熙三年冬,二十有五日。
良月信城西,一火近千室。
其間邸店多,吾亦僅六七。
暮收五百錢,旦為十口實。
茲乃例遭焚,隠忍不敢詰。
閑常巷黨人,意謂頗豐逸。
高者即見鄙,下者但相疾。
終歲縱棲棲,疇肯顧蓬蓽。
生產今泯焉,諸賢必能悉。
祝融疑相吾,參元可同律。
復從章貢回,滿謂可邂逅。偶從青巖游,失此一知舊。
摩挲所留字,和韻若金奏。至今殷遺音,寤寐錯昏晝。
人生竟何為,妙處匪聲臭??沼嗲疔中?,流枕而石潄。
經年強飯否,安得日相就。市廛多犬雞,墟落易豺獸。
源深則溪清,林迥山必秀。緘辭寄春風,思君令人瘦。
殘僧項黃槁,兀兀度朝昏。
摩指因睡眼,苦寒常閉門。
爐熏柏子香,客來忘所言。
試與之飲酒,亦盡一瓦盆。
春秋經世志,問取大愚家。
盤折入舉文,唾手為國華。
從容試講評,三傳寧浮夸。
南渡今百年,中外義非賒。
英英輝叢菊,重露滋其花。
移來秋已深,不飲亦已嘉。
小檻憑虛簷,山迥無風沙。
霽色寒未生,此地玉溪家。
變風忽交作,雨腳窗紙鳴。
隘巷掩關坐,爐深沸瓶笙。
豈不念故山,斗升聊自營。
米貴薪炭少,天亦放我晴。
暮鼓朝鐘外,鼻端消息真。
靈山高溪南,而有彼上人。
祝發豈滅性,趺坐宜忘身。
咄哉露地牛,染凈俱一塵。
當年少林立,話頭猶許新。
北風吹雨花,繽紛皓如銀。
我來試標榜,此境何了因。
無相亦無證,顰伸氣方勻。
澗谷慙真隠,溪山欲浪游。
流長宜逸槳,灘淺可移舟。
秋凈云初薄,時豐雨未休。
短篷吾自喜,知識有浮鷗。
古達多從隠,巢由復卞隨。
既拚身似葉,何藉命如絲。
世道無庸憾,人生有不為。
深山窮谷里,莫負酒盈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