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山人述夫歸陽羨別業
遠游因好道,能誦五千文。
帽濕雙林雨,衣披十岳云。
江湖猶作客,猿鶴正思君。
歸去張公洞,秋天長嘯聞。
遠游因好道,能誦五千文。
帽濕雙林雨,衣披十岳云。
江湖猶作客,猿鶴正思君。
歸去張公洞,秋天長嘯聞。
你因喜好道家學說而遠游,還能誦讀《道德經》。在雙林寺的雨中你的帽子被打濕,在十岳的云霧中你的衣衫被披拂。你仍在江湖四處漂泊作客,而山中的猿猴和仙鶴正思念著你。你回到張公洞后,秋天里的長嘯聲定會被人聽聞。
五千文:指《道德經》,約五千字。
雙林:可能指雙林寺,也泛指佛寺。
十岳:眾多山岳。
張公洞:在今江蘇宜興,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知,友人董山人喜好道家學說,常年在外游歷,此次準備回到陽羨的別業。詩人可能是在友人臨行前,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董山人歸鄉。其突出特點是營造出清幽的意境,展現出友人的道家氣質。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體現了唐代送別詩的一種風格,注重對友人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的描繪。
世人無奈愁,沃以杯中酒。
未能平磊塊,已復生堆阜。
治水不治源,九載亦何有。
不如讀周易,一卷常在手。
金井梧桐墜,
輕寒漸中人。
妾心如落葉,
回首惜青春。
都門雨初霽,碧草飄初香。故人別我去,執手上河梁。
君本吾鄉彥,學海駕孤航。沉酣三傳奧,落紙煙云蒼。
悅如九苞鳳,燦燦五彩章。楚人不見信,置在山雞行。
索莫難自陳,九天屢回翔。何處攬德輝,孔門道彌光。
念昔君未遇,桃李已門墻。我家有同氣,幾年托芬芳。
深情一斗酒,沃君離別腸。酒盡君當發,仰視云茫茫。
好飽瑯玕食,高岡待鳴陽。
百錢猶自懶傭工,只愛兒童賤老翁。
長袖紅裙爭執蓋,短衣烏布未須縫。
鳴蟬早咽先秋露,落雁空傳橫笛風。
底事黃云彌四野,埤圳成甲不論弓。
委存張公翊圣材,
幾將賢德贊文臺。
爭教不霸江山得,
日月徵曾入夢來。
你有主丈與主丈,你無主丈奪主丈。撥亂乾坤幾個知,鶯啼不在花枝上。
幾年湖海不知羞,一見桃花自點頭。堪笑傍觀猶眼熱,也來趁隊逞風流。
饑時定聞饑,飽時定聞飽。婆子在臺山,趙州勘破了。
一色通身白,天然絕點塵。吒沙當古路,不吼也驚人。
連夕東風結苦陰。
通明簾幕卻偎衾。
病軀無復酒懷侵。
止藥強名今日愈,
探芳越減去年心。
月華人意兩冥沈。
丹成會見君身蛻,我欲從之更問天。
喚醒橫江孤鶴夢,憑君持此叩坡仙。
林臥每倦出,時或一乘馬。
來訪王相國,醉歸月明下。
君家百甕酒,留連胡不飲。
花月我自來,醉即花間寢。
憶昔紹興際,垂髫游上都。
舜廊時訪道,禹殿日陳謨。
士肄幾三代,兒嬉遍九衢。
謏聞仍有幸,猶及拜先儒。
身隔空山雨,心同物外游。
成篇超俗格,開卷釋新愁。
鸞鳳翔青瑣,蛟鼉掛玉鉤。
重吟垂翼句,春氣返如秋。
少日論心密,中年會面艱。
相逢愈青眼,太息各蒼顏。
離合窮通里,悲歡夢寐間。
蒙園歲寒約,秋草泣空山。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南山叆叇生云,北山滂沱下雨。
通身是口,阿師比擬。
徒誇唇觜,把定放行。
目前火急便還家,莫認殊鄉為故里。
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幸對人天,何妨詰問。
湖上清秋。南屏鐘遞,嵐翠煙浮。
衣怯新涼,月扶殘醉,人倚蘭舟。
月明正好勾留。且放棹、湖心上頭。
鏡凈浮光,潭空瀉影,人在瀛洲。
河房宴后鐙船散,
丁字簾前子夜歌。
除是一株楊柳色,
白門秋影更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