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沈生京李生舒華宿清涼庵
我從炎海來,乃至清涼境。陰壑草樹寒,絕頂天風勁。
幽懷自茲開,老眼亦一騁。白云生洞口,遠與諸村映。
曠哉天地間,此道誰略領。休文耽苦吟,李生習禪定。
相對寂無言,意與山俱靜。夜深清磬發,塵夢倏然醒。
我從炎海來,乃至清涼境。陰壑草樹寒,絕頂天風勁。
幽懷自茲開,老眼亦一騁。白云生洞口,遠與諸村映。
曠哉天地間,此道誰略領。休文耽苦吟,李生習禪定。
相對寂無言,意與山俱靜。夜深清磬發,塵夢倏然醒。
我從炎熱的南方而來,來到這清涼的所在。背陰的山谷里草樹透出寒意,山頂的天風強勁。幽遠的情懷從此展開,老眼也得以舒展遠眺。白云從洞口升起,遠遠地與各個村莊相映。天地之間如此空曠,這其中的意趣有誰能領會?沈生沉溺于苦吟,李生專注于禪定。相對而坐寂靜無言,心意與山巒一同寧靜。深夜里清越的磬聲響起,塵世的夢忽然驚醒。
炎海:指炎熱的南方地區。
陰壑:背陰的山谷。
天風:山頂的風。
幽懷:幽遠的情懷。
耽:沉溺、專注。
禪定:佛教用語,指坐禪入定。
清磬:寺廟中清脆的磬聲。
塵夢:塵世中的虛幻之夢。
此詩為詩人與友人沈生(休文)、李生(舒華)同宿清涼庵時所作。詩人從炎熱的南方來到清涼之地,與友人共賞山間清幽,通過記錄此次游歷的所見所感,展現對自然之趣的領悟。
詩中描繪與友人同宿清涼庵的經歷,以清涼之景反襯塵俗之擾,通過環境與人物活動的刻畫,突出對寧靜心境的追求,語言質樸,意境幽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禪意的深刻體會。
碧海開龍藏,青云起雁堂。
潮聲迎法鼓,雨氣濕天香。
樹接前山暗,溪承瀑水涼。
無言謫居遠,清凈得空王。
峴北焚蛟浦,巴東射雉田。
歲時宜楚俗,耆舊在襄川。
憶昨經過處,離今二十年。
因君訪生死,相識幾人全。
宮女憐芳樹,裁花競早榮。
寒依刀尺盡,春向綺羅生。
弱蒂盤絲發,香蕤結素成。
纖枝幸不棄,長就玉階傾。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
一旦雄圖盡,千秋遺令開。
綺羅君不見,歌舞妾空來。
恩共漳河水,東流無重回。
日南椰子樹,香裊出風塵。
叢生調木首,圓實檳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葉四時春。
不及涂林果,移根隨漢臣。
南方歸去再生天,內殿今年異昔年。
見辟乾坤新定位,自喜恩深陪侍從,兩朝長在圣人前。
巫山峰十二,合遝隱昭回。俯眺琵琶峽,平看云雨臺。古槎天外倚,瀑水日邊來。何忍猿啼夜,荊王枕席開。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云無處所,臺館曉蒼蒼。
拂旦雞鳴仙衛陳,
憑高龍首帝城春。
千官黼帳杯前壽,
天文正應韶光轉,
設報懸知用此辰。
十年通大漠,萬里出長平。
寒日生戈劍,陰云拂旆旌。
饑烏啼舊壘,疲馬戀空城。
辛苦皋蘭北,胡霜損漢兵。
一臺推往妙,三史佇來修。
應宰鳧還集,辭郎雉少留。
郊筵乘落景,亭傳理殘秋。
愿以弦歌暇,芝蘭想舊游。
漢月生遼海,朣朧出半暉。
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圍。
暈落關山迥,光含霜霰微。
將軍聽曉角,戰馬欲南歸。
主第山門起灞川,宸游風景入初年。
鳳凰樓下交天仗,今朝扈蹕平陽館,不羨乘槎云漢邊。
山中氣色和,宸賞第中過。
輦路披仙掌,帷宮拂帝蘿。
泉臨香澗落,峰入翠云多。
無異登玄圃,東南望白河。
天使下西樓,光含萬象秋。
臺前疑掛鏡,簾外似懸鉤。
張尹將眉學,班姬取扇儔。
佳期應借問,為報在刀頭。
秋近雁行稀,天高鵲夜飛。
妝成應懶織,今夕渡河歸。
月皎宜穿線,風輕得曝衣。
來時不可覺,神驗有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