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月下寄許修梅妹
霜冷云輕,露寒月朗。珠簾一桁無心放。秋鴻來處是長安,相思有夢心兒上。
疏柳鴉棲,閑庭蛛網(wǎng)。離愁暗逐流波往。當時細語綠窗前,憐它好月多情況。
霜冷云輕,露寒月朗。珠簾一桁無心放。秋鴻來處是長安,相思有夢心兒上。
疏柳鴉棲,閑庭蛛網(wǎng)。離愁暗逐流波往。當時細語綠窗前,憐它好月多情況。
寒霜冰冷,云朵輕盈,露珠清寒,月色明朗。我對著一掛珠簾,毫無心思將它放下。秋鴻飛來的方向是長安,我的相思之情如同夢一般縈繞在心頭。稀疏的柳樹上烏鴉棲息,寂靜的庭院里布滿蛛網(wǎng)。離愁暗暗地隨著流水遠去。當時我們在綠窗前輕聲細語,憐惜那美好的月亮有如此多的情意。
一桁:一掛。
秋鴻:秋天的大雁,常用來寄托思念之情。
流波:流水。
情況:情意。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詞的內(nèi)容推測,可能是詞人在一個秋夜,因思念遠在長安的許修梅妹而作。當時社會環(huán)境或許較為平靜,但詞人內(nèi)心卻被思念所困擾,在清冷的月色下,回憶起與許修梅妹的過往,從而寫下此詞。
這首詞主旨是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通過秋夜景色的描寫烘托情感,同時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使情感更加深沉。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展現(xiàn)了詞人細膩的情感和較高的創(chuàng)作技巧。
江海一遺叟,塊然窮巷居。門前是川陸,反背臥枕袪。
興來座援琴,忽忽味《關(guān)雎》。但愿致樽酒,豈憂無斗儲。
野牧亦乘馬,家池還釣魚。偶思榮啟期,益喜鬢白初。
日夕粗充饑,呼兒掇園蔬。行登逸民舟,坐愧長者車。
倐值體中佳,未嘗廢三余。理生且自昧,安忍限眾徂。
屏跡豈無素,立誠非甚踈。杜門草《太玄》,落草賦《子虛》。
大賈傾十萬,一名終不書。小人茍片善,言下輙紀渠。
不然少年長,百萬看一樗。過此任老圃,笑歌立倚鋤。
道門演空言,未必死錄除。
借物莫交索,用了送還他。
損失酬高價,求(一本作我。)嗔得也磨。(“也磨”,伯三五五八、斯二七一○、伯四○九四卷作“也摩”,斯四六六九卷作“夜摩”。)
慢眉童子語惺惺,實為天主自有靈。(“主”,嚴疑“生”之誤。)
可惜綠絲梳黛髻,枉將纖手把銅瓶。
低回綩態(tài)傳師教,更學吳音誦梵經(jīng)。
不似俗家諸姊妹,朝朝畫得兩蛾青。
倏忽千齡盡,冥茫萬事空。
青松洛陽陌,白草建康宮。
道德遺文在,興衰自古同。
受恩無補報,反袂泣途窮。
舊勝因金剎,新遷就水堂。
何勞數(shù)爵筭,不止一龜航。
忝座非珎席,窮源喜濫觴。
酒醲開若醞,詩妙掇蘋芳。
廣檻余清景,連山疊霽光。
徒思繼高韻,益嘆謬成章。
弟貧居歙縣,兄老住豐溪。
大被身分寢,長繩足共覊。
幅云橫斷嶺,鉤月照斜谿。
安得源源過,陶然樂黍雞。
河上勞兵地,江南酷旱天。那知討邢日,不是尅殷年。
忽忽嗟時難,矜矜畏序愆。云徒蔽日月,雨合降山川。
造化爐思火,陰陽炭鼓煙。披懷遭赤晝,濯足想清漣。
獄俟于公決,心期戴令虔。敢忘霑霈澤,俁幸及私田。
請禱誠明矣,焚巫策昧然。靈山罷齊景,美玉罄周宣。
石鷰曾誰舞,泥龍愈自堅。魚窮悲涸轍,井漆奈枯泉。
五畝憂還軫,三時望益懸。??欣垂滴瀝,終訝阻纏綿。
貶損心應懇,踈通稅必蠲。乘軒嘗拯物,飲馬昔投錢。
火宅逢僧話,炎荒想客遷。泥蟠尺蠖久,草長蒺藜先。
病體長兼慮,窮愁益自煎。猶希畏途上,一詠凱歌旋。
自省論心意不疑,五年風水因追隨。
憐君有玉曾三獻,顧我無才忝一枝。
煙隔灞亭人去日,雨迷秦樹鴈歸時。
那知此夏罇前別,卻遣相如嘆路歧。
(按此詩亦見《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二寘”“士”字“處士”條。〖十四函一百三十七冊〗。)
讀盡儒書鬢皓然,身游城市(《大典》作“下”)意林泉。
已因駿馬成三逕,猶恨胡麻欠一廛。
真玉比來曾不磷,直鉤從此更誰憐?
遺民莫恨無高躅,陶令而今亦甚賢。
芳樹春色(疑應作花)色甚明,
初開似笑聽無聲。
主人每日專攀盡,
殘片何時贈客情?(同前。)
高山路傍射虎兒,執(zhí)弓走箭如星馳。
一夫中虎人所異,萬夫圍虎人不知。
崗頭少年羞弓箭,從此誓心休射虎。
更使山頭白額來,萬金懸賞如泥土。
南國僧游二十年,卻因無任訪生緣。
風回建業(yè)秋歸寺,月滿秦淮夜到舡。
故老盡成雙鬢雪,舊房深鏁一林煙。
莫言了悟為真理,不嘆興亡在眼前。
一年江海恣狂游,夜宿倡家曉上樓。
嗜酒幾曾群從小,為文多是諷諸侯。
逢人說劒三攘臂,對鏡吟詩一掉頭。
今日更來憔悴意,不堪風月滿揚州。
(此以下均見南宋蜀刻本《張承吉文集》卷七。)
(原注:唐道林禪師入秦望山,見長松蟠曲如蓋,送棲止其上,故稱鳥窠禪師。)
為訪名僧跡,言尋小曲阿。
松林春日靜,石逕晚云多。
道法傳馴鵲,(原注:有鵲巢側(cè),自然馴狎。)
禪機顯化螺。(原注:嘗入市,見食螺已截尾,乞放之池。至今螺螄繁生。)
悉無尾如截,遺跡在蘆院。
群烏幸胙余。
(見宋陸游《入蜀記》卷六。)
(〖1〗《入蜀記》卷六頁十一〖《知不足齋叢書》本〗:“祠舊有烏數(shù)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孫詩已云群烏幸胙余矣?!保?
(〖2〗李貽孫,原作李貽。李貽孫曾官夔州刺史,《全唐文》卷五四四收其會昌五年撰《夔州都督府記》,《金石錄》卷九著錄會昌五年九月“唐李貽孫《神女廟詩》”。陸游在述巫山神女祠中景物時引及此句,應即《神女廟詩》之殘句。)
(兩《唐書》無李貽孫傳,今參張忱石所考,補傳如次:李貽孫,字里不詳。大和初任福建團練副使,會昌五年為夔州刺史,大中三年任左諫議大夫充宏文館學士,大中五年任福建觀察使。又曾任金部、司勛員外郎。約卒于大中六年后。原列“無考”作者,今移此。)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