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四章呈欽之堯夫 其三
閉目念前古,飄然一烘塵。
兩儀仍似舊,萬物互爭新。
軒冕榮何在,簞瓢樂最真。
眾人俱我笑,我亦笑其人。
閉目念前古,飄然一烘塵。
兩儀仍似舊,萬物互爭新。
軒冕榮何在,簞瓢樂最真。
眾人俱我笑,我亦笑其人。
閉上眼睛回想從前的歷史,自己就像那輕飄飄的一粒塵埃。天地依然和過去一樣,世間萬物卻都在競相更新。高官厚祿的榮耀又在哪里呢,安貧樂道的快樂才最為真實。眾人都嘲笑我,我也嘲笑他們。
烘塵:細微的塵埃。
兩儀:指天地。
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祿。
簞瓢:簞食瓢飲,指安貧樂道。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追名逐利的風氣,詩人在這種環境下堅守自己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創作此詩以表達內心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功名利祿的輕視和對安貧樂道生活的追求。其特點是語言質樸、富含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體現了詩人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數仞師門力學真,明乎庶物察人倫。
芳塘活水今猶昔,喜際龍潭復有人。
抱膝茅檐蓋世豪,管教得志失蕭曹。
登攀自是男兒志,誰道龍門特自高。
香醉山中夏木陰,來禽磊磊承風霧。
山鳥沖飛墮圣前,小僧澡雪羞時供。
胡奴知是說法時,故奉金爐聽時事。
有說法相無言說,無說無聞是真說。
已應黃宮律,初生復卦陽。
道隨天在北,愁與日俱長。
節物驚時換,年光有底忙。
浮云多變態,試與問何祥。
錦屏山色隔城來,渴葬千秋事可哀。
一劍割將公主愛,九門報道寺人開。
凄涼血詔留衣衽,寂寞桐棺付草萊。
太息烏號幾人抱,紅墻日落首重回。
我聞昔人言,苛政猛如虎。
又誦《魏風》篇,碩鼠況貪取。
嗟哉牧民人,煌煌綰圭組。
乃以父母稱,而為眾所苦。
騶虞有仁心,麟趾中規矩。
藹然太和氣,千載如可睹。
君子慎所擇,休與毒獸伍。
云氣碧岧峣,琳宮矚望遙。
松陰穿石徑,煙磴入山腰。
壁岸龍歸雨,樓高鳳在霄。
上清疑可接,萬慮靜中消。
樹頭黃雀躍且鳴,
入水為蛤更其名。
伯勞子規視相笑,
泥涂何若泬寥清。
古人一念感而通,
不待焚巫祭雨工。
湯反諸身防六事,
漢移其咎責三公。
蒼松夾道晝陰森,丹洞長封野草深。
山鳥似將歌吹囀,翩翻猶待翠華臨。
星旗縹緲映仙幡,萬朵彤云捧至尊。
見說鑾輿初御日,親勞法從駐龍軒。
歷遍堪輿未暢懷,直從滄海見斯涯。山當午會千年出,誰向三峰上界來。真誥謾將符錄主,萬靈應護洞天開。憑公為寫丹青幅,四百峰頭取次裁。
即看積翠向天中,已見飛流映日紅??佞Q未須游八極,騎羊真欲御泠風。龍精隱伏空疑雨,星使依棲盡化松。莫訝軒轅歸太逼,稚川先已住高峰。
廿年藏息傍巖隈,轉眼光陰得許催。共嘆浮生元是幻,應知歷劫不為灰。煙霞落寞林中影,花鳥流連掌上杯。認得此山真面目,朱明開辟待君來。
衡陽不數祝融峰,勢接天門第幾重。圖影漫尋途以失,青蒼凝望興偏濃。欲從蝴蝶窺玄洞,喜有梅花認舊蹤。記得石樓溪畔路,鐵橋橫處夾雙松。
女墻殘月度鐘聲,
捉鼻微吟笑洛生。
不信風流今歇絕,
夜烏啼雨過春城。
瓜入東陵五色饒,翛然青鳥下云霄。
瓊樓不用尋三島,銅雀何須數二喬。
盡道扁舟歸范蠡,誰知金屋醉阿嬌。
絲桐獨解無弦意,杜若芳洲憶楚騷。
喚起一聲人悄。衾冷夢寒窗曉。
瘴雨過,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
社甕釀成微笑。半缺癭瓢共舀。
覺健倒,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
島夸膽落戚南唐,戰在南方守北方。
十五年間邊燧遠,二千里外敵樓長。
水流地視山林險,雨立兵知絕處強。
嘆息封侯歸別將,陣圖空自號鴛鴦。
素服狐貍泣請盟,無端移鎮嶺南行。
試看貢市通如故,可惜車營制漸更。
檢點巾袍皆血污,登臨山海又詩成。
老來臥疾無醫藥,別室孤兒半死生。
買醉村場半夜歸,
西山落月照柴扉。
劉琨死后無奇士,
獨聽荒雞淚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