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 其十一
宗門奧旨,造者還稀。
體用無私,隨流得妙。
有時互為主,伴敲唱玄風。
有時對面藏,身難窺影跡。
要津把斷,凡圣迷源。
利物垂慈,等閒入草。
宗門奧旨,造者還稀。
體用無私,隨流得妙。
有時互為主,伴敲唱玄風。
有時對面藏,身難窺影跡。
要津把斷,凡圣迷源。
利物垂慈,等閒入草。
禪宗的深奧宗旨,真正能體悟的人還很稀少。本體與作用皆無執著,順應因緣便能得其妙用。有時互為主伴,應機唱和傳揚玄奧法風;有時雖對面而坐卻深藏不露,身影難尋蹤跡。關鍵處截斷妄念,凡夫與圣者皆迷惑本源。慈悲利物之心,常自然深入眾生之中。
宗門:指禪宗,因禪宗以宗門(教外別傳)自別于其他佛教宗派。
造者:指真正體證、契入宗門奧旨的人。
體用:佛教術語,本體與作用,指真如本體與萬法顯現的關系。
要津:關鍵處、緊要關口,此處指修行的核心關卡。
入草:禪宗比喻,指深入眾生煩惱中度化,如草中行走般融入世間。
此為禪宗偈頌,約創作于唐宋時期禪宗興盛階段。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類偈頌多用于禪師開示學人,或總結修行心得,反映了當時禪門對宗門宗旨、體用關系及度化方式的探討。
本偈圍繞禪宗核心宗旨展開,既指出宗門奧旨難悟的現實,又通過‘體用無私’‘隨流得妙’等語揭示修行關鍵——破除執著、順應因緣;末句‘利物垂慈’更體現禪宗‘佛法在世間’的入世精神,是禪宗機鋒與修行智慧的典型體現。
尋山有仙骨,出沒御天風。
歷歷游觀處,蒼蒼煙霧中。
靈芝光可遇,福地脈俱通。
日落予心息,還期鐵腳翁。
雨后風微荷芰香,
頓驅初暑作疏涼。
黑云捲盡青天大,
卻倚湖光看夕陽。
粉垣帶郭,是舊日朱門,賞心佳處。翠箋喚侶。借閑園半角,勝游星聚。倦客幽尋,過眼韶華試數。悄回顧。問選石蒔花,人更何許。
蘭锜今在否。但艷槿漚珠,暗隨春去。燕歸自語。嘆高樓似昔,杏梁誰主。臥柳攲橋,總被群鷗占取。
小山句。為王孫、桂叢吟苦。
南域精華回嶺海,白云情色照仙城。
烘花日暖薔薇麗,掠燕風生楊柳輕。
定坐已忘塵俗念,詠歌猶浹冠童情。
千年遺范瞻先哲,萬古斯文畏后生。
異種初從弟子栽,東家宰木郁泉臺。誰知當日勤封植,只作人間手板材。
好事頻求闕里堂,文房裁斲已盈床。講郎乞與非拋卻,已辦棼絲結紫囊。
橫斜文理秀斕斑,分餉閒官尚獨慳。準擬遣人來檢料,欲將拄頰望西山。
祗召行親尺五天,書辭對命赤墀前。人言此板多乖牾,換試聊須覓褚淵。
群山環四面,
獨立江中嶼。
天際有歸舟,
遙遙日延佇。
巍巍黃閣倚天開,野老扶藜首重回。兜率界中瞻一佛,蓬萊頂上禮三臺。元僚舊學掞天去,半臂新恩入夢來。欲向太平歌慶歷,白頭綵筆尚堪裁。
廳槐絲竹奏瀛洲,三起三留賜八騶。子舍枕涼輝寶嫠,楓宸席側卜金甌。請看上苑誇蹲鳳,不向坊門笑軛牛。南北定盤針莫錯,濟川須為截狂流。
憶昔纓裙滬上游,果然人世有丹丘。
吳歌子夜妖姬唱,郢曲陽春上客酬。
回首歡場成夢影,投身荒島足悲愁。
佳期愿待江波綠,更泛五湖三泖舟。
騏驥方騰踏,蚊虻敢撲緣。
明年小期集,請看十廬鞭。
夜深叢桂飄香雪。有人私語憑肩立。
莫倚玉蘭桿。人間風露寒。
殘妝猶在臂。小別千年矣。
密約誓他生。此生無那情。
四月欲盡五月初,
九十未及八十馀。
開口何曾談世事,
收身且復愛吾廬。
每聞嗟嘆無知己,定要攜琴過浙東。
莫訝醵樽俱草草,只因束擔去匆匆。
竹篩夜影千竿月,荷送湖香萬朵風。
早晚我尋京口戍,子歸或遇半途中。
獨立飛鳥際,回然身世浮。
人煙殘雪岸,帆影大江流。
詞賦空鸚鵡,軒窗落斗牛。
乘風吾欲去,家在海東頭。
靜與孤松對,空堂即遠山。
詩真無客好,心冷比鷗間。
落日平臨地,柴門未上關。
因君問三昧,蕭寂水云間。
問俗慎遺徽,從亡祀五妃。
我王甘就義,群妾亦知幾。
節冠東瀛首,名同北地輝。
乾坤扶正氣,墳廟顯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