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合流
禹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
縈回過鳳闕,會合出皇州。
天影長波里,寒聲古度頭。
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順物宜投石,逢時可載舟。
羨魚猶未已,臨水欲垂鉤。
禹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
縈回過鳳闕,會合出皇州。
天影長波里,寒聲古度頭。
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順物宜投石,逢時可載舟。
羨魚猶未已,臨水欲垂鉤。
大禹開鑿山川大地,因而讓四條河流流通。河水縈繞經過鳳闕,會合后流出京城。天空的影子倒映在長長的水波里,古渡頭傳來寒冷的水聲。河水不分晝夜流入黃河,謙遜柔和地奔向大海。順應事物規律可以投石測水,遇到時機可以行舟。我羨慕魚兒的自由自在還沒停止,來到水邊想要垂下釣鉤。
禹鑿山川:傳說大禹治水時開鑿山川。
鳳闕:漢代宮闕名,這里泛指皇宮。
皇州:指京城。
度頭:即渡頭,渡口。
謙柔:謙遜柔和。
順物:順應事物規律。
羨魚:出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表示羨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定,但從詩中對大禹治水的提及,可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社會相對穩定,人們重視歷史功績和自然規律的時期。詩人或許在游覽山水、看到四水合流的景象后有感而發。
這首詩以四水合流為主題,描繪了河水的壯觀景象和其謙遜柔和的特質。主旨在于借景抒情,表達對自然和歷史的敬畏,以及對人生機遇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算著名,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細膩觀察與感悟。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澗常秋。
山云當幕,夜月為鉤。
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住處,不如依舊再移居。
輕身都是義,殉主始為忠。
一夜西陵路,朱旗走大風。
倚伏從來事不遙,無何平地起青霄。
才到青霄卻平地,門對古槐空寂寥。
天臺國清寺,天下為四絕。
今到普照游,到來復何別。
柟(一作“枿”)木白云飛,高僧頂殘雪。
門外(一作“前”)一條溪(一作“水”),幾回流歲月。
移疾門常掩,今朝枉繡衣。
笑言之乍愜,拜伏力猶微。
晚歲貞筠少,貧家上客稀。
如何忽見訪,里巷有清輝。
聞道須鬼兵,逢頭即須搦。
欲似園中果,未熟亦須摘。
老少總皆去,共同眾死厄。
長命得八十,恰同寄住客。
??在主人家,不久自分擘。
喻若行路人,前后踏光陌。(“光”,戴密微校作“巷”。)
昔日管弦調,將人舞細腰。
懸知今日恨,誰分昔時嬌。
棄妾頻登隴,從軍幾度遼?
可憐香草夜,空見落花朝。
淚滴珠難盡,容殘玉易銷。
償隨明月去,莫道夢魂遙。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是稿初印于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厘定于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寧居之不遑,奚論撰輯。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于私室,已無心于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于教學之余,復得游心翰府,繼事搜聚,雖四兇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云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為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于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于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此則有異于《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后過程如此。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于南京師范學院。
灘頭獨鳥立枯楂,灘上行人踏淺沙。
秋色池塘無限草,夕陽門外幾千家。
寺連山谷松聲遠,川繞閻閭水勢斜。
常恐郡城砧杵動,秋風吹盡古槐花。
八月秋高氣漸清,再攜琴劍宿西靈。
蕊珠新換當年殿,函谷重開往日經。
晉代宰王香馥馥,周朝柱史燭熒熒。
一聲鶴唳人間曉,吟起晴空徹杳冥。(隆慶《臨江府志》十三)
(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吐蕃總殺盡,更筑[麗](西)重壕。
(《全唐詩》后二句作“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南部新書》庚)
(據《太平廣記》卷四九五引《干??子》及《知不足齋叢書》本《南部新書》校改。“哥舒”,《太平廣記》作“歌舒翰”,衍一字。)
仙翁曾播植,瓊圃尚敷榮。
春日祥光滿,秋風瑞實成。
黃精宜益壽,萱草足忘情。
候采靈芝服,還應羽翼生。(同前。)
有嘉(宋作“卉”)秘神仙,君臣有禮焉。
忻當苦口喻,不畏入腸偏。
扁鵲功成日,神農定器然(宋作“品年”)。
丹成如可待,雞犬自聞天。
世間日月明,皎皎照眾生。
貴者乘車馬,賤者膊膽行。
富者前身種,貧者慳貪生。
貧富有殊別,業報自相迎。
聞強造功德,吃著自身榮。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