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竇長卿歸淮南 其二
竇生青云姿,少小即橫騖。
四顧寡所諧,冥適托玄素。
秋風滿淮南,歸詠叢桂賦。
愿言愛景輝,慰我長思慕。
竇生青云姿,少小即橫騖。
四顧寡所諧,冥適托玄素。
秋風滿淮南,歸詠叢桂賦。
愿言愛景輝,慰我長思慕。
竇生有青云般的姿容,年少時就縱橫馳騁、志向遠大。環顧四周少有能合得來的人,便在潛心閱讀古籍中尋求精神寄托。秋風籠罩著淮南大地,你歸去吟詠著《招隱士》那樣的詩篇。希望你珍惜美好時光,慰藉我長久以來的思念。
青云姿:有青云般的姿容,形容人風度翩翩、志向高遠。
橫騖:縱橫馳騁,比喻志向遠大、行為不羈。
諧:合得來。
冥適:潛心尋求精神上的契合。玄素:指古代的書籍,玄為黑色,素為白色,古代書籍用竹簡或縑帛書寫,因此以玄素代指書籍。
叢桂賦:指漢代淮南小山的《招隱士》,其中有“桂樹叢生兮山之幽”之句。
景輝:美好的時光。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在竇長卿準備回淮南時,詩人為表達對友人的情感而作。當時可能社會相對穩定,詩人與竇長卿交往密切,對友人的才華和志向十分欣賞,在友人離別之際,寫下此詩以表心意。
這首詩主旨是贈別友人竇長卿。突出特點是形象地刻畫了竇生的形象,情感真摯,既有對友人的贊美,又有惜別與思念。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情誼和詩歌創作的風貌。
倚杖試徜徉,幽看野興長。
歸鴉凌薄晚,洗馬就微涼。
落日明蘋渚,輕風拂柳塘。
遙觀千頃雪,靜滌四蹄霜。
噴沫隨流水,搖騣灑夕陽。
塵纓應可濯,闊步逐飛黃。
數畝園雖小,齋居卻有樓。
木奴居半許,果子亦多收。
閑日長趺坐,晴時間出游。
自君之去矣,遙望只增愁。
天奪如公亦酷哉,遺民悲慕似嬰孩。
輤還夾道號啼送,寢祭諸村接續來。
野錄何年能入史,祠成他日轉生哀。
溪干舊友多彈淚,半月前書手自回。
天南勝處是京山,精舍新成數百間。
柱石規模何整整,衣冠人物想班班。
昌黎教法依然在,安定家聲喜復還。
受用不窮書富貴,吾儕本領學曾顏。
道外元無器,聊橫膝上琴。
本非弦可弄,自覺趣尤深。
早向聲前悟,何勞指下尋。
昭文元不鼓,鐘子謾知音。
賾矣鐘名啞,傷哉磬有心。
退之如解此,十操不應吟。
花院重重閉,香風拂面輕。
游觀多野趣,靜聽有棋聲。
松老藏孤寺,柯翁看幾枰。
反關從爛熳,落子自敲鏗。
得著僧應笑,棲枝鵲又驚。
須臾聞剝啄,收局出相迎。
江番相望兩年余,度度書來有壯圖。
安已彈箏思海道,武空鳴劍說伊吾。
公閑未久騎鯨去,我遠先慚倩雁無。
宿草不知秋幾度,衰年何計奠生芻。
意愛多成癖,清秋悵望時。
月能向人好,夜不恨眠遲。
搗藥何為者,停杯屢問之。
貂裘蟾正戀,鴛枕蝶休癡。
晝短何須燭,更寒且詠詩。
婆娑無影處,料得夢相隨。
寺古碑猶在,塵埃半已漫。
騎馿應懶下,逐字細吟看。
鉤畫雕鐫古,蟲魚辨識難。
停鞭欹帽立,緩轡聳肩寒。
應笑修明字,還如援據鞍。
歸吟風掠耳,影瘦夕陽殘。
疇昔號宗英,嵚崎恨莫平。
晚同蓍用數,早負榜中名。
握手雖疏闊,驚心隔死生。
白頭慈母在,遙想若為情。
星履班頭跨錦韉,乞身玉座賦歸田。
當行兩制文章老,來處三壺功行仙。
生比萊公過半月,占求尚父恰今年。
先皇法從新皇憶,須落前銜拜榻前。
老境渾無悶可排,交情莫逆有輿來。
骨寒底為哦詩瘦,心懶非因忍事灰。
蔬水生涯聊爾耳,輪云世故奈何哉。
漆園未悟身如幻,更把君臣論百骸。
渺渺復迢迢,楓林帶柞橋。
沙寒初上月,浦暗已回潮。
霜葦多先折,江花或后凋。
今宵何處雁,相伴宿蘭橈。
此邑先曾有美傳,雨晹仰佛令多賢。
復齋名比太丘長,清水仁如姑射仙。
廉白不慚居補處,精虔更為祝豐年。
殷勤辦此身心去,莫怕溪灘穩放船。
精能磨石似磨磚,巧手馳聲積有年。
想見割來云制作,妙如修得月團圓。
我雖成癖耽求硯,家苦長貧恨少錢。
卻羨樗翁藏甚富,鐫題欲付子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