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黃寧海南還四首 其三
隔歲思君木葉飛,
臨岐相見語依依。
道逢白壁何人合,
家在青山幾日歸。
篋有參苓供伏枕,
身從鷗鷺解忘機。
即今出處何須計,
燕市車裘有是非。
隔歲思君木葉飛,
臨岐相見語依依。
道逢白壁何人合,
家在青山幾日歸。
篋有參苓供伏枕,
身從鷗鷺解忘機。
即今出處何須計,
燕市車裘有是非。
隔年思念你時,樹葉正紛紛飄落;在岔路相遇,我們依依不舍地傾訴。路上相逢如白璧般的賢才,有誰能真正契合?你家在青山之中,不知何日能歸。箱中備有人參茯苓,可在病中服用;與鷗鷺為伴,便能忘卻機心。如今出仕退隱何須計較?燕市中的車馬華服,總伴隨著是非。
隔歲:隔年,一年之后。
臨岐:在岔路口,指分別的地方。岐,同'歧',岔路。
白璧:白玉,常比喻賢才或完美的人。
參苓:人參和茯苓,均為滋補藥材,此處指用來調理身體的藥物。
鷗鷺:水鳥,常象征閑適、無爭的生活。
忘機:消除機巧之心,指淡泊世事、不設心機。
出處:指出仕(做官)與退隱(隱居)。
燕市:戰國時燕國的市集,此處泛指繁華熱鬧、是非紛擾之地。
此詩應為作者送別友人黃寧返回海南時所作。詩中'隔歲思君'表明二人已有一年未見,重逢于岔路(臨岐),正值秋日(木葉飛)。結合'家在青山幾日歸''身從鷗鷺'等句,推測黃寧可能厭倦世俗紛擾,欲歸鄉隱居,作者借此詩表達別情,亦暗含對友人選擇的理解與共鳴。
全詩圍繞送別展開,前半寫思念與重逢之景,后半轉向對友人歸后生活的想象與勸勉,既體現深厚友情,又通過'鷗鷺忘機''何須計是非'等句,表達對淡泊生活的推崇。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于日常場景中見人生感悟,是送別詩中兼具情致與哲理的作品。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流年一日復一日,
世事何時是了時。
試向東林問禪伯,
遣將心地學琉璃。
重門敞春夕,
燈燭靄余輝。
醉我百尊酒,
留連夜未歸。
吳鄉歲貢足嘉賓,后進之中見此人。
別業更臨洙泗上,擬將書卷對殘春。
何事千年遇圣君,
坐令雙鬢老江云。
南行更入山深淺,
岐路悠悠水自分。
六國平來四海家,
相君當代擅才華。
誰知頌德山頭石,
卻與他人戒后車。
碧瓦朱楹白晝閑,
金衣寶扇曉風寒。
摩云觀閣高如許,
長對河流出斷山。
漢月經時掩,胡塵與歲深。
彩樓歌館正融融,
一騎星飛錦帳空。
老盡名花春不管,
年年啼鳥怨東風。
心事數莖白發,
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
古道無人獨還。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陰陰石泉水。
日暮江南無主人,
當時珠履三千客,趙使懷慚不敢言。
人日兼春日,
長懷復短懷。
遙知雙彩勝,
并在一金釵。
經月愁聞雨,新年苦憶君。
何時共登眺,整屐待晴云。
板橋人渡泉聲,
茅簷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
卻喜曬谷天晴。
上書一見平津侯,劍笏斜齊秣陵尉。
朝垂綬帶迎遠客,回船對酒三生渚,系馬焚香五愿祠。
日日澄江帶山翠,風流才調愛君偏,此別相逢定幾年。
惆悵浮云迷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