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四三
雪山中,夜半子。
眼見星,丑惡露。
四十九年分疏不去,
兒孫千古遭涂污,
臘八年年是一度。
雪山中,夜半子。
眼見星,丑惡露。
四十九年分疏不去,
兒孫千古遭涂污,
臘八年年是一度。
在雪山修行的歲月里,正值夜半子時。見到星辰閃爍,丑時的污穢顯露。佛陀四十九年說法未能徹底分說清楚,后世子孫千古以來反被這些言說污染,而臘八成道的日子卻年年依舊。
雪山:佛教典故,指佛陀修苦行的雪山,相傳佛陀曾在此修行六年。
夜半子:子時,古代十二時辰之一,指23點至1點。
眼見星:據《五燈會元》載,佛陀于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
丑惡露:丑時(1點至3點)的污穢,喻指世俗對佛法的曲解或執著。
四十九年:佛陀成道后說法四十九年,代指佛教經典的傳播。
分疏:分說、解釋。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佛教中佛陀成道紀念日。
此偈頌出自宋代禪宗文獻,與當時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主張相關。宋代禪宗盛行以偈頌闡釋佛法,此作或為禪師針對后世執著于經典文字、曲解佛意的現象而作,強調回歸佛陀臘八成道的本真悟境。
本偈借佛陀雪山修行、睹星悟道、說法四十九年等典故,指出佛法本易簡,卻因后世分疏言說反被污染,最終以“臘八年年是一度”收束,強調成道本懷未改,體現禪宗對離言絕相、直契本心的推崇。
山河一望仲秋前,楓葉初黃水半川。
路上行人不歸去,北風吹爾過殘年。
木犀未發奈蓮空,小女來方剪綵工。
不信衰榮是天道,覓花無處怨西風。
壽酒同斟喜有馀。朱顏卻對白髭須。兩人百歲恰乘除。
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年年堂上壽星圖。
柳色青青壓粉墻,
珠簾忽到落花香。
美人獨抱琵琶坐,
燕語鶯啼枉斷腸。
鳳城弦管。記得尋常見。幾度滄桑人世換。回首笙歌天半。
年時漢上停驂。樓頭玉笛吹寒。此日重攜尊俎,家家梅雨江南。
輕裘披鹔鹴,寶劍佩干將。
徵逐長安道,酣飲集壺觴。
侑歌金谷伎,較獵羽林郎。
相期在意氣,一誥千金黃。
不知有朱郭,遑論金與張。
日月曾幾何,朱顏變老蒼。
悉數平生友,各在天一方。
悔不早努力,老大徒悲傷。
芙蓉落葉疏,
鴛鴦怯波冷。
銀漢耿中宵,
孤幃清漏永。
靜看青山簇髻鬟,動觀碧水漱潺湲。若教此景來酆鄗,爭奪應成觸與蠻。
花時乘傳奈邊心,撩弄新詩逼少陵。詩到湖邊春未老,不禁春思也微吟。
玉節行邊春正濃,邊頭壯士簸旗紅。何當平賊攜諸吏,徑上高寒剪剪風。
布衣交已似晨星,何限離愁白下亭。
獨客關山勞夢寐,尺書魚雁慰飄零。
監軍暫守濡須督,給事仍留泗水庭。
誰共葛洪丹灶畔,松風蘿月滿巖扃。
煙霧空濛水國昏,
夜移鳳舸泊山門。
然犀欲照黿鼉窟,
臥聽濤聲自吐吞。
梅花天。雪花天。懶把霜毫畫遠山。香薰翠被眠。
枕兒邊。夢兒邊。一覺黑甜既是仙。長宵分外寒。
十里鰲山結綺羅,憲王樂府譜新歌。
樓臺漸覺歡情極,烽火頻傳警報多。
三月軍糧搜鼠雀,一朝民命付黿鼉。
可憐城郭重新日,廿載沈淪小劫過。
不作太白夢日邊,還同樂天賦池上。
池上今年有荷葉,細雨游魚噞輕浪。
教兒讀易不應舉,幽人一爻吾得尚。
此池便可當長江,欲榜茅齋來蕩漾。
一自分攜后,吟懷轉寂寥。小窗孤燭夜,忍聽雨瀟瀟。
涼雨新秋夜,迢迢更漏深。篝燈誰是伴,相憶費清吟。
二載名藍約,山秋石意斜。
西風將遠客,流水過田家。
稻翠行隨馬,蔬香間帶花。
吟鞭閒不定,繞出赤城霞。
靜掩茅堂隔市囂,
讀書窗外鳥聲嬌。
柳條乍暖全無力,
暗倩東風擺舞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