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青原訪藥地禪師留別諸子 其二
一嶺分江亂石欹,半空飛霰下流澌。
名山兀兀看僧在,心地懸懸不自知。
手札到如經字讀,頭巾行即戒香披。
舟程一發欣相見,云際松寮月上時。
一嶺分江亂石欹,半空飛霰下流澌。
名山兀兀看僧在,心地懸懸不自知。
手札到如經字讀,頭巾行即戒香披。
舟程一發欣相見,云際松寮月上時。
一座山嶺分隔了江水,亂石傾斜著。半空中飛落著雪粒,下面流淌著冰塊。我看著這巍峨名山,僧人仍在堅守,而我內心忐忑卻不自知。收到您的書信,我像讀經文一樣認真;出行時戴著頭巾,仿佛披上了戒香。我滿心歡喜,在船行之際期待相見,就在那云邊松間小屋月亮升起之時。
欹(qī):傾斜。
霰(xiàn):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圓錐形。
流澌(sī):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
兀兀:高聳的樣子。
懸懸:形容內心不安。
手札:親手寫的書信。
戒香:佛教語,謂持戒之功德薰修身心,喻之如香。
一發:形容行程短暫。
藥地禪師即方以智,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哲學家。此詩創作時間和具體地點雖不明確,但當時社會處于明清易代的動蕩時期。詩人前往青原山拜訪藥地禪師,在留別同行諸子時寫下此詩,可能也流露出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和對禪學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圍繞訪藥地禪師展開,描繪了途中景色和自身心境。其突出特點是禪意濃厚,將自然景觀與內心感悟相融合。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禪學的熱衷和在動蕩時代尋求精神寄托的創作傾向。
隴坂何崎嶇,十里九回折。
下有隴頭水,日夜聲嗚咽。
行人到此聞水聲,回首吞聲多愴戚。
惟有壯士心,剛似昆吾鐵。
近水磨寶刀,擬拭匈奴血。
肯為兒女態,行行慘離別。
所志圖麒麟,一身甘隕國。
此水本無情,何為使人惻。
大江西下豫章臺,
朱邸千年帝子開。
漢代擁旄傳詔出,
周家剪葉奉藩來。
人從赤舄尊明德,
世以青箱見異才。
揖客淮南招隱地,
小山叢桂更須栽。
夜宿喬岳顛,縹緲近云闕。
孤高絕塵翳,天外見明月。
不聞城市喧,惟聽空籟發。
開軒肆遐覽,萬象爭突兀。
對此心悠然,清夢自超越。
親友望我歸,我歸固無家。
茱萸遍朝士,何必手得花。
茶香足當酒,半銙通犀窊。
野果亦可口,不辨橘柚柤。
堂堂白日去,迅如赴壑蛇。
杜陵老未達,登臺動咨嗟。
君看田間飲,年豐話桑麻。
或有臨江閣,孤鶩飛落霞。
斯世同一醉,秋心浩無涯。
橫風吹雁過,萬樹棲昏鴉。
日日老萊衣。更解風流蠟鳳嬉。膝上放教文度去,須知。要使人看玉樹枝。
剩記乃翁詩。綠水紅蓮覓舊題。歸騎春衫花滿路,相期。來歲流觴曲水時。
甚的傷心呼不醒。孽海情天,都是凄涼境。從此相思量合并。將身打點和春病。
長夜鐘聲圓到枕。月落鳥啼,歸夢吳江冷。來歲西泠呼小艇。湖堤添個愁人影。
篤謹寧違俗,清淳不近名。幾多岐上泣,獨自吉中行。歲晚露沾草,山空霜滿荊。南溪后月夜,的的為誰明。
從橐心知舊,樞庭肺腑親。不從呼爾食,寧獨曳其輪。吳子杰魁士,黃公忠藎臣。所知非所厚,亦足驗為人。
老農幸有秋,殷勤望田谷。
牧子獨無心,驅牛下寒綠。
一年一度盼佳期,此恨綿綿無絕。報到鵲橋填就了,又促牛車齊發。好夢重溫,墜歡再拾,今夕兮何夕。銷魂前度,算來剛屆彌月。
應是推步疇人,憐儂薄命,添渡河時節。倘更遵行皇漢,臘三怕、明朝初八。萬事荒唐,千秋惆悵,神話從頭說。天階臥看,新涼如水夜色。
薄游廢家務,待子營糗糧。
莊奴不入租,報我田久荒。
凌矜馬到門,硉兀牛臥場。
立苗蒼耳根,此策殊未長。
夙仰高門滿座春,
何休學海鄭經神。
文章入世奇歸淡,
桃李成陰就閒新。
后輩品流難繼軌,
先生明月本前身。
躋堂幸許觥添兕,
芹獻微忱藉一伸。
臺書春晚下漁磯,中歲行藏與愿違。鷗鷺自來還自去,江山疑是又疑非。
難將寸草酬萱草,且著鶉衣拜袞衣。但得圣恩憐老母,滿船明月是歸時。
昆崙西北是官陂,滅跡煙霞我自遲。獨往恐逢江上雪,相思還寄隴頭枝。
風云想見千年會,消息終還七日期。總為高堂難離別,乾坤行道豈無時。
欠服松花一大車,顛毛垂白齒牙疏。非關圣代無賢路,自愛清風臥絳廚。
道上或逢人賣屨,眼中誰謂我非夫。他時得遂投閒計,只對青山不著書。
鈞渚風長裊故絲,水花含笑海鷗疑。都將老子行藏意,分付東溟水月知。
自昔愿從巢許后,而今豈異帝堯時。憑君寄語張東所,更與飛云作后期。
長信宮中侍宴來,
玉顏偏映夜光杯。
銀箏彈罷《霓裳曲》,
又報西宮侍女催。
鴻雁不老越,蛟龍不潛岡。平生志嘉遁,佐儲抑何狂。因嘆務光輩,惻惻令心傷。傳記尚溢美,其言或荒唐。嗟彼高帝業,赫赫繼三王。孺子安所見,胡為遽辭商。
契會視豪杰,出處圣所詳。感嘆擲其策,愿為史臣倀。天邊有黃鵠,高飛一千里。烈士恥庸節,世事特敝屣。朝辭上東門,暮從赤松子。感嘅風云期,超悟往還理。進既有所因,退亦何所倚。獵犬貪兔狐,不免灶傍死。富貴多崄巇,英雄如螻蟻。所以明哲人,窮達重徇已。
江干千騎送朱輪
父老無緣借寇恂
吳國旌旗開白日
越溪桃李失青春
雄名素與珠星爛
妙質長隨玉樹新
當寧比聞思舊德
萬方行見入洪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