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
茅舍三間里,
藜床六尺馀。
百年何日了?
半世此中居。
偶踞固吹笛,
頻移為讀書。
不知王逸少,
坦腹意奚如?
茅舍三間里,
藜床六尺馀。
百年何日了?
半世此中居。
偶踞固吹笛,
頻移為讀書。
不知王逸少,
坦腹意奚如?
三間茅草屋中,擺放著一張六尺多長的藜草編的床。人生百年何時才到盡頭?我已在這張床畔度過半生。偶爾盤坐在床上吹笛,頻繁移動位置是為了讀書。不知王羲之當年坦腹東床時,是怎樣的心境?
藜床:用藜草編織的床,代指簡陋的床具。
百年:指人的一生。
偶踞:偶爾盤坐。踞,蹲坐。
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
坦腹:用“坦腹東床”典故,典出《世說新語》,指王羲之在選婿時坦腹而坐,神態自然,后喻指率真豁達的品格。
此詩創作于詩人隱居或閑適時期,通過對“床”這一日常器物的描寫,展現其簡樸卻充實的生活狀態及超然自適的心境。
全詩以“床”為核心,通過茅舍、藜床、吹笛、讀書等生活場景,勾勒出平凡卻有情趣的生活畫面,借王羲之“坦腹”典故,表達對率真自然生活的追求,語言質樸,意境恬淡。
春說吾去留靡定,
又云君醉醒難知。
即愁醉里逃而去,
不道先生有醒時。
一片云生便作陰,
東軒草樹共蕭森。
秋風豈必關人事,
自是衰翁感慨深。
薰風原上麥連云,
簫鼓家家樂社神。
半醉尊前喧語笑,
老夫愁獨淚沾巾。
為君試講古學,
此事可箋天公。
君看花梢朝露,
何如松上霜風。
東鄰愁冷食,稚子叩柴門。
舊俗分新火,在家共一村。
草深眠鹿子,莊老出雞孫。
細雨看荒冢,梨花開正繁。
樓閣明丹堊,
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擁帚,
茶細旋探檐。
去灘逾十里,早聞聲嘈嘈。
灘扼水愈怒,水激灘愈高。
一灘十數折,萬丈飛秋濤。
響極反不聞,浩浩天風號。
狠石盡骨立,八柱支斷鰲。
老魚跳波舞,慣吸人脂膏。
進寸退或尺,足迸目敢逃。
一落焉可想,生死爭秋毫。
臨池老肘揮柔翰,點綴深慚墨與丹。
妙到鐘王真未易,飲兼文字古猶難。
溪云過檻蛟龍近,海宇當樓眼界寬。
一曲清歌時送酒,倩誰移入畫圖看。
詩來似訴屈原醒,阿堵于公頗不庭。
白水真人從斷絕,丹元童子尚神靈。
秋眠簟未捐桃竹,晚食齏應勝韭萍。
肯美張蒼肥若瓠,從來吟影只伶俜。
深藏幾許奮龍蛇,開匣光涵暈有花。
月冷龍泉生艷雪,夜寒秋水耀霜華。
白虹斑蝕如紅雨,紫電鋒芒繞赤霞。
背倚燈前倍璀璨,壯心牛斗氣橫斜。
雖有圖書伴寂寥,不妨題作病僧寮。
蒲團竹椅南窗下,一炷爐香百念消。
山海羅胸爾許奇,
蒼然古色現須眉。
平生誤博丹青譽,
牢落閩南老畫師。
歸。
隨分家山有蕨薇。
陶元亮,千載是吾師。
憶昔乘驄出漢畿,急難才籍九重知。
胡來節領襟喉地,塞上功高保障時。
詔下云霄移斧鉞,霜飛海岱佇旌旗。
自憐籌國身非遠,人羨憂時鬢未衰。
日落北庭仍戰戟,烽傳東郡更瘡痍。
轅門月下軍書動,憲府秋深戍角悲。
獨倚青萍堪涕淚,坐揮白羽繫安危。
懸知長嘯煙塵靜,公望于今合鼎彝。
言入深山去,先占秦望云。
晴看峰不帽,熱驗草如焚。
問路停行客,探溪亂水紋。
賴茲茶筍市,荒谷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