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雜詩 其八
竟體吹香玉色如,
絺衣麝處月弦初。
多情小草能忘否,
為課園丁一荷鋤。
竟體吹香玉色如,
絺衣麝處月弦初。
多情小草能忘否,
為課園丁一荷鋤。
整體散發著沁人香氣,色澤如美玉般瑩潤;身著細葛布衣裳,在飄著麝香的地方,初月如弦懸掛天際。多情的小草怎能讓人忘懷?于是督促園丁扛起鋤頭去精心照料。
竟體:全身、整體。
玉色如:顏色如同玉石般潔白瑩潤。
絺(chī)衣:細葛布制成的輕便夏衣。
麝處:有麝香香氣的地方。
月弦初:初月如弦,指上弦月。
課:督促、監督。
荷(hè)鋤:扛著鋤頭。
此詩為黃遵憲任駐日參贊(1877-1882)期間所作《東瀛雜詩》組詩之一。詩人以“新體詩”記錄日本風土人情,此篇或描繪在日期間觀察到的庭院景致:香花、月夜與園丁勞作,體現其對異國生活的細致觀察與融入。
全詩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與日常場景刻畫,展現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語言清新質樸,是黃遵憲“我手寫我口”創作主張的體現,亦為近代“詩界革命”的早期實踐。
昨夜深沙鑄鐵券,阿那律陀來合伴。
醉來相打見閻王,閻王握筆不能判。
不能判,卻相勸。
彼此事同一家,更莫前思后算。
別是人間催老物,
窮為我輩絕交方。
相思最苦長安月,
不照離人夜半床。
久留車騎立夷門,屠者同懷下士恩。當日巧成公子譽,踰垣往事又誰論。
獄中書復出圜扉,小敘前動淚滿衣。不是微臣輕惜死,只憐無面見韓非。
佐面動高遇亦隆,曾聞自詡讀書功。鄙夫章句分明在,未及當時半部中。
疇昔榮途分寸躋,危機不合上云梯。
鳳皇池有人爭奪,鸚鵡洲無客敢題。
早不修真壞丹灶,晚方受箓脫金閨。
羽毛只可如鴉雀,誰遣君為吐綬雞。
目眚浮珠佩,聲塵籟玉簫。
秋懷潘鬢禿,午夢楚魂銷。
注水瓶花醒,吹薪藥鼎潮。
南柯何處是,斜日上廊腰。
曉入山陽古渡頭,
輕帆獵獵送行舟。
風師憐我征程滯,
頃刻揚舲到泗州。
佳節正重陽,紅葉飛成陣。
冷蕊先春放幾枝,素面交相映。
人瘦怯西風,消息憑誰問。
寂寞閒庭伴歲寒,早與傳芳信。
紅藥年時照綺寮,個人生日是今朝。
留賓每取頭網試,拜佛親將意可燒。
蘿屋補苴原不易,蘭閨行役太無聊。
重來響屧回廊下,竹影禽聲總寂寥。
極目丹梯最上層,春回佳氣散炎蒸。
九龍晝起千山雨,萬壑寒生六月冰。
井底何年通巨海,松陰無地著閒僧。
高峰若有飛來日,藉草穿云共臂鷹。
正梅風轉溽,麥浪吹涼,晴泛吳橈。未了尋幽興,賦枇杷晚翠,一掬金拋。五湖料理三畝,多事誤青袍。悵聽水燈前,看山枕底,夢境苕苕。
蕭條,舊蘭若,問煙雨樓臺,誰換南朝。剩有蒼黃壁,壓頗黎萬頃,斷劫難銷。凄其五日情事,殘醉虎山橋。嘆滿地滄波,漁舟夜笛何處招。
靈元物象向天涯,古往今來圣事誇。
無礙智通精進心,研窮理路互交加。
開關寤寐來相逼,魄走魂歸天地力。
風掃塵埃躡紫云,睹其顏邈難別識。
康哉內景植仙桂,枝葉婆娑深根蒂。
真宗妙法審來由,修鍊真空無涯際。
要知逆順莫相非,廣演周遮隱玄機。
先說艱難后始說,精窮運化遂相依。
昔日神仙皆燒鍊,不說根由人豈見。
本是凡情枉謾勞,何年待得成九轉。
明月函關路,清風華岳祠。
十年身不到,一夜夢猶隨。
冰坼河聲遠,花開日色遲。
何時乘小蹇,尋我舊題詩。
凍雪晴邊白柄镵,
浴泥扶出錦繃衫。
定知王謝家苗裔,
風味生來便不凡。
明時何處著遺賢,路入東皋地自偏。十畝山田和玉種,數椽茅屋帶云編。畫中詩類王摩詰,物外仙同葛稚川。西祀東封知未了,佳音端合為誰傳。
草堂不借浣花溪,祇在荊溪溪水湄。地僻境將心共遠,山深云與意俱遲。采芝縱有饑堪療,對竹應無俗可醫。我亦平生愜真賞,歸來已辦買山資。
青驄石路已難看,
況是煙鬟風霧寒。
愛唱新蟬帳中曲,
繇來不向雨中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