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其一 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顰,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顰,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那來自京洛的風流絕代女子,為何像風中柳絮飄落溪水邊?穿著淺口籠鞋,露出鴉頭襪子,可知是步履輕盈如洛神般的仙子。朱唇忽然綻放笑容,黛眉常帶愁容,與誰共度這令人憐惜的春光?鴛鴦向來不慣獨宿,最終化作西樓一縷輕云消散。
京洛:汴京與洛陽,此處代指北宋故都。
風絮:風中柳絮,比喻漂泊無依的身世。
籠鞋:鞋面較寬、鞋幫較淺的鞋子。
鴉頭襪:古代分衩襪子,形如鴉鳥腳趾。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輕盈,化用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
紅:代指女子朱唇;綠:代指黛眉。
鴛鴦獨宿:喻指女子孤獨無依的處境。
西樓云:化用巫山神女典故,指女子如云霧般消逝。
此詞創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年)秋,姜夔客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時,偶遇一位流落此地的北宋故都歌女,有感其身世而作。
全詞通過對歌女外貌、神態及境遇的描寫,既展現其柔美風姿,又暗含對其漂泊身世的同情,亦隱含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語言含蓄傳情,是姜夔寫人抒情的佳作。
殘發凋零不滿巾,閉門聊得養天真。
恐傷藥草停除地,為惜松槎禁伐薪。
獨木架成新略彴,一峰買得小嶙峋。
蕭然便覺渾無事,談笑時時過近鄰。
四皓隱商山,子陵隱嚴瀨。
隱身非隱名,清致一何在。
羽翼若為成,狂奴滋故態。
一出竟奚為,名被世人賣。
所以終南山,捷徑不可再。
來書子細說通州,州在山根峽岸頭。
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蟲蛇白晝攔官道,蚊蚋黃昏撲郡樓。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無處問來由。
種瓜苦不實,閒草各已花。抱鋤忍朝饑,對之以長嗟。
蓬門晝長掩,游釜亦有蝸。破屋乃無茆,雨來安可遮。
聊持手中卷,展玩至日斜。榮枯與得喪,來往寧有涯。
悠然達其會,憂戚焉能加。
種麥在高丘,丘長草生滿。秋馀乃無雨,秀色遂枯短。
朝行壟間蹊,暮息林下疃。荷鋤待春風,時至諒不遠。
東鄰桃李花,終歲實纂纂。生理寧獨艱,如何樂疏散。
出門一步即天涯,何況迢迢隔九華。
汝性慧于靈照□,翁年高似木蘭爺。
帛書寄遠□□□,□□無憑□□差。
嫁與官人成底事,荊釵只合偶田家。
宿雨初收澗水渾,閑騎款段過蠻村。
檳榔交暗青圍社,椰子高懸赤映門。
卉服授經通漢語,銅镮把耒識君恩。
三年來往慚司教,喜見番童禮讓敦。
停觴待月似蒸砂,
一瓠先生病吃茶。
認得六橋鰥處士,
湖光封雪覓梅花。
催耕布谷村村同,陌頭馌饟婦與童。插秧望雨雨不足,到晚怕見林霞紅。
田家風景愛誦儲王詩,杜陵深意人未知。夏日夏夜發永嘆,視彼儲王秀句膩若脂。
蔇齋先生百無事,講求詩律閑居時。量晴課雨偶有作,興到不煩繩削為。
疏疏落落見風格,洗盡脂粉留真色。酒釅要本泉味甘,弓良先辨木紋直。
朝來以詩代柬招我飲,謂我有酒不飲良可惜。守株刻劍愚被嗤,鏤冰炊沙巧無益。
何如酩酊聽秧歌,白楊梅熟盡堪吃。
心前笑撫。神印穿金縷。銷得五兵剛二五。好共釵頭艾虎。
依依插鬢宜春。翩翩佩帶宜人。全仗赤符廝守,不教膽怯空庭。
伏不必熊渠虎,起不必皇初羊。渴不必王烈髓,饑不必鮑靚糧。
請看崔家城東美一丸,猶堪米氏袍笏丈人當。
崔君昔墾塾前圃,此物瑩然出塵上。
傳聞產自夷方來,旨小如拳今若鼓。
隱映霞蒸海氣濃,綽約象函天數五。
摩珠曾照普庵堂,劫火難銷韞玉光。
由來至寶終不滅,太極剖判云蒼茫。
請君莫灑陵陽泣,講堂應擬石渠集。
補天妙手更何人,支機好向云中拾。
鐵師講經門徑仄,
鐵詩念佛頗得力。
似師畢竟勝狂禪,
師今遲我蓮花國。
春盡天涯恨最長,啼鶯不識紫游韁。
空驚綠葉成尖發,何處殘英伴落妝。
何曾有夢到瑤池,但見狂風落海陂。
簾外飄英紛不識,誰人尚復憶辛夷。
岳麓長云合,湘江暮靄收。
鴻鳴沙渚夜,葉脫洞庭秋。
霜竹千叢密,風弦一曲愁。
獨醒人不見,西岸水悠悠。
今日十分晴,好個重陽天氣。又向銀山高處,為黃花一醉。
泉江風物飽相諳,瞥眼過三歲。但得明年強健,任舉杯何地。
曲磴疏陰覆綠池,諸公裙屐盛南皮。
文章海內存壇坫,風雨秋來感歲時。
紅燭花殘清夜酒,綠蕪霜落故園枝。
明朝獨對江天樹,長嘯西風倒接。